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横盘数年的中国楼市开始启动,以新一线城市为代表,房价在很短时间内上涨2-3倍,三四线房价纷纷破万,在大多数人都还没回过神的时间里,还在犹豫着买房的人,全款又变成了首付。
中国楼市从倍定义为商品属性起,就一直处于上涨通道。
那么问题来了,以居住属性为主的房地产,为什么会上涨?
我们先来看下楼市的玩法。
购房是一笔很大的投入,普通家庭即使打拼一辈子,也不一定能拿出全款购房,所以通常是先给一定比例的首付,购房者得到物权,再将物权抵押给银行,银行按月收取利息。这个过程,是以透支购房者未来现金流为条件的,通过每个月的定投,最终在几十年后赎回物权。
房价则是由城市人口、企业、区域位置、政策倾向、经济条件等因素决定。一个城市经济越发达,人们在这个城市越容易就业,挣钱,有钱了当然要改善生活条件,而房子是首选。商品的贵贱是由供需决定的,购买者越多,房价就会涨得月厉害,这和学校招生是一个道理,学校培养出的学生越是精英,就读该学校的门槛就会越高,房价作为一个门槛自动的筛选出了优等生。而发展潜力又会刺激更多的人进入到这个城市打拼,新增人口又有了购房需求,只要供小于求,房价就一直涨下去。
这正道出了楼市的本质。房价是一个地区经济基本面的反映,不同的城市可以类比为不同的上市公司,购房者通过持有房产来分享地区发展带来的经济红利。
当然这也回答了北京的房价为什么永远那么贵。
11年8倍收益有没有觉得这和指数基金如出一辙。
基金公司发行指数基金,这个基金通过加权方式,综合的反映行业或是整个市场的经济走势,投资者通过持有基金份额,来分享经济发展的红利。持有方式可以是一次性购买,也可以是通过定投的方式分批买入。
同期沪深300指数上涨约4倍但很明显的,股市的波动幅度远大于楼市,近十年时间,以沪深300位代表的大蓝筹期间甚至出现过两年上涨7倍的神话,也在一年时间内腰斩后又被膝斩。楼市则平稳得多,只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动。
坊间流传一句话:买楼的都赚了,炒股的都亏了。楼市有三个重要的属性。
一是居住属性。虽然现在一座城市有好几套房的人已不鲜见,但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房子依然是用来居住的,这决定了无论房价涨跌,刚需都会持有下去。
只要经济面向好,时间最终会熨平过程中的波澜,只剩下涨。
二是固定资产的流动性较差。即使是最不会做生意的购房者,面对动不动就是上百万的房子,也会挑剔的寻找好的朝向和区位,对小区的物业和环境也是相当的严苛。投资一大笔钱加上自住,购房者不得不在选房上花费大量时间,最终再决定买还是不买。一旦持有,由于交易的不便利性,业主通常倾向于长期持有。
三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谁都想拥有更好的生活品质,都市打拼的生活总是很累的,家绝对是放松和休息的最好地方。租房的时候希望有个小窝,按照自己的想法装修,下班回家就可以做些自己想吃的东西。赚到钱以后,就想换个大些的房子,享受更好的居住环境,于是就这样不停的在换房之间折腾。
相反,我们持有的证券呢?一没有居住属性,二改善不了生活,三门槛低,一手就能进场玩,流动性非常的好,我们可以很轻易的就能卖出去,成交就在眨眼间,盈利就是在高抛低吸间实现的,很多散户也是抱着玩玩的态度进场,不过他们喜欢在眨眼间低抛高吸。
所以,想要盈利就要像投资楼市一样投资股市。
长期持有和月供。
长期并不是要你持有到天荒地老,而是借助证券市场巨大的波动,在低估时买入,高估时套现离场。
从十余年的医药指数估值来看,60倍以上是高估区域,40倍以下我们则可以认为是低估,我们再来看看医药指数的走势。
医药100指数历年走势我们可以通过估值来进行投资参考。
仅仅是通过估值的变化来投资,很明显我们没有买在最低点,也没有卖在最高点,只是低估了,我们就买,高估了,我们就卖,通过不到十年的时间,财富爆炸式的增长了24倍。瞬间秒杀了北京的房价涨幅。
定投则是类似于楼市交月供的方式。
1、作为工薪阶层,一次性拿不出足够的钱进行投资,按月买入,可达到积少成多的目的。
2、放弃预测股市的涨跌。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股神,既然是神,那就永远只有少数人,对,我承认我的资质平庸。不过,这反而是投资证券市场的最佳方式,放弃预测就能做到心态平和,心态平和则能长期持有,不论是上涨还是下跌,做好我们的计划就行。而且,市场通常是非理性的,底部的长期盘整让我们有充足的时间来加大仓位。
想想,十年前按照这种策略投资了100万呢?即使这十年不再在股市里增加一分钱,你现在手头也已经拥有2400万。
想想去哪儿晒太阳吧。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Peter 黄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