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名,当下的解放之道

作者: 奔跑的石头 | 来源:发表于2015-05-11 17:43 被阅读950次

    《道德经》第34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大道广泛啊,左右上下无所不在。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完成了功业而不占有名誉。养育万物而不加以主宰;它永远保持无欲状态,可以称它为“小”;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它为“大”。由于它从不自以为大,所以能够成就它的大。

    这一章主要是三个字的理解,泛、小、大,其中又以泛统领大、小的变化。在第25章指出,“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这里明确指出了道和大的关系。泛、小、大,其实都是对道的存在形体的一个叙述,是强为之名,为什么老子对道的形体要强名之?强名之的原因又是什么?

    先探讨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对道的形体要强名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道德经》的开篇,道和名具有同等地位。在第32章,老子再次指出“道常无名”,“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从这个论述的对比可以看出,道和名的关系,就如同无和有的关系,一脉相承,互为表里,正如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那到底这个名是指什么,是名称?是,也不是。名的本身含义,回顾事物的本身来理解。就如同一个杯子,道是指构成杯子的材质,名是指杯子本身。道是指形成它的原因,名是指形成后的事物。为什么难以做到同于道?就是执着于名而忘于道。这对今天的我们来讲,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活在当下》、《遇见未知的自己》、《正念》等等书籍,讲述的其实就是一个道理,不执着于名,把握不变的本质——道。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大宗师.天运》

    原本此句庄子不是写情感方面,很多人都把这句话用到感情上面,给自己离开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的对方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前面一句很多人解释了,那么,后面一句怎么解释呢?

    大概是说:与其我们去夸尧舜禹好,说夏桀商纣不好,不如把他们的是非都忘掉,把他们所做的事情都化在大道里,事物的本来规律才是大道。这话说的很深刻,什么叫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再自以为正确的“自见、自是”,只是相濡以沫的小道,却忘了本来应该存在江海之中。在生活中,我们不都是这样吗?父母为了孩子的成长,可谓用心良苦,甚至从小就设定好要学习的专业,毕业后从事的工作,这正不是一种狭隘的“相濡以沫”吗?名之一字,毒害之深,可见一斑。持而盈之,不如相忘于江湖——道。

    认识世界就如同听一朵花的开放,见一朵花的芬芳,嗅一朵花的美丽,一切都在当下中灿烂,但人性的贪嗔痴疑慢,却妄图花开永远,芬芳一世。不管当下是什么样的名(仔细体会本章的大和小),不妄想常在,不贪恋占有,自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名,当下的解放之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cffq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