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阅读了《精彩观念诞生于尊重与情境》一文,本文实际上也有点像一篇读后感,是针对《精彩观念的诞生——达克沃斯教学论文集》一书的精粹解读。
全文内容通俗易懂,观点深入人心,有很多内容需要反复地体味、思考,读来深感受益匪浅。
题目中有一个关键词:观念。何谓观念?度娘云:观念从通俗意义上来理解,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当中形成的对事物的总体的综合的认识。它一方面反应了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同时又加上了主观化的理解色彩。所以,正确地理解,观念是人们对事情主观与客观认识的系统化之集合体。
简单地说,观念就是一种认识。既然是认识,肯定就有高低之分,那么精彩观念是如何诞生的呢?作者的题目给出了最精炼的回答——精彩观念诞生于尊重与情境。
一、精彩观念的诞生
作者在这部分主要阐述了两个观点,一是提供诞生精彩观念的机会;二是精彩观念的诞生需要两个条件。
提供诞生精彩观念的机会 首先,愿意接受儿童的观念。这方面体现的是一种尊重,一种儿童立场。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孩子和成人的认知概念里,某种观念对于成人来说,也许是幼稚无聊的,但对于孩子来说,也许就是包含想象和创意的。我们要遵循孩子的生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保护和引导孩子思维的火花,鼓励孩子们去发现、去实践、去创造。
其次,提供向儿童暗示着精彩观念的情境。《完整的成长》一书中提出,要给孩子创造一个“精神成长的环境”。作者认为,“只要环境合适,儿童就可以创造出自我。”我们可以努力“把物质的环境精神化”。因为儿童会在环境中把环境“吃”进去,并以气质的状态呈现出来。
对教师而言,教学情境中设计学生熟悉的事件是“精彩观念”诞生的前提条件。教师要设计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对事物越熟悉,可供自由调动的信息和观念就越多,在此基础上创造新联结的可能性就越大。
比如,在音乐课中学习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时,可以联系生活中走和跑的不同速度的体验来学习。“走”的速度相对慢一些,就像四分音符的节奏,一拍一个音:走、走、走、走。而“跑”的速度相对快一些,就像八分音符的节奏,一拍两个音:跑跑 跑跑 跑跑 跑跑。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学习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精彩观念的诞生。其一,没有要思考的问题,就不可能有精彩观念的诞生。这部分包含两个观点,一是问题往往源自儿童的真实生活;二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里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要懂得并善于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不要用成人的立场和观点去武断地给一个孩子下结论。
其二,精彩观念不是无来由的,它是建立在其他观念的基础上的。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前不久在《人是如何学习的》一书中读到的“前概念”、“前拥理解”等类似的提法。
“精彩观念的诞生”是基于已有观念而产生的新联结。“新经验的产生只有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成为可能。经验作为一种关照,总是建立在已有的结构之上。”
与此同时,是否能够诞生精彩的观念,往往取决于人的已有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同样听一节课,新手往往会关注教师的教学方法,或者某些“亮点”,而专家往往会思考教学现象背后的原理。
同样看一本书或一部电影,学识渊博的人往往会产生自己的观点或者形成自己的评价和认识。
同样的苹果砸在牛顿头上,会引发牛顿思考并发现万有引力,而如果砸在普通人的头上,也许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已。
二、学习的广度与深度
发展得快并不意味着发展得远。智力发展不在于有多么快,而在于有多么远。《人是如何学习的》一书中指出:新手和专家学习一种新方法或者新知识时,新手的速度往往比专家要快。究其原因,是因为学习深度不同。专家的学习是一种深度学习,一种融会贯通的学习。而新手往往满足于“就事论事”式的了解,浅尝辄止。
读到这里,我不由想到了一种现象:有些大人在他人面前,喜欢互相攀比谁家的孩子唐诗背得多,时刻关心张三家的孩子周末报了几个兴趣班,李四家的孩子得了几朵小红花等等,父母把孩子的这种表现作为自己向别人炫耀的工具,认为这是“聪明”的象征。
事实上,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只求速度,不求质量的学习,重视的是知识、技能的积累,而不是智力的长远发展。
重要的并不是孩子学了多少兴趣班,只有孩子的生活变得更丰富,养成坚持的精神,助力成长,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就是无用功。
广度固然重要,但深度更不能忽视。朱光潜先生在《谈读书》一文中说到: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朱光潜先生的观点与本文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观察学生的思维过程
阅读这部分内容时,我不由想起刚刚工作时做数学老师时辅导后进生的体验。
因为学校人手不够,音乐专业毕业的我曾经做了几年的数学老师。迫于教学质量的压力,“补差”的问题常常令我头痛不已。
通过多次的实践,我发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一对一地进行辅导,并且要求学生边做题,边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只有帮助后进生找出问题的症结,弄清楚“他为什么会这样想”,了解他的思维背景和心理过程,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学会正确的解题方法。
学生在述说自己的思维过程时,也是再次梳理自身逻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时会不攻自破,无需教师解答就能自行发现并解决问题,有时也会发现新的问题和困难,有时甚至难以自圆其说,但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学生激励自己继续前进的内在驱动力。
这个过程虽然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更需要倾听,但是效果很好。只要学生真正地弄懂了,并能加以适当的练习,往往便能够提高正确率。
结合书中的观点,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了解了彼此是怎样进行思维的。当学生在说明自己的思维过程时,深度剖析发现自我矛盾后,就会有机会使思维向纵深发展,精彩观念就有可能不断惊喜地迸发出来。
以上,我在阅读本文时的一些心得。当然,阅读本文带来的思考还有很多,比如教师应该怎样切实有效地创设合理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精彩观念的诞生?教师又应该怎样正确尊重并引导学生的“精彩观点”?
且读且思,且思且行,也期待我能在课堂上能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情境,努力促进更多“精彩观念”的诞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