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有一则寓言:把黏黏的柏油铺在地上,做成捕猴子的陷阱,猴子刚踏上第一只脚就被黏住了。为了想要脱身,猴子着急地把另一只脚又踏上去,然后低头拽脚,不幸把手也黏牢固,最后是头,这只猴子彻头彻尾被困住了,只能束手就擒。
我们往往把聪明人形容成猴精,但是遭遇突发事件时,本能的应激反应却和落去入“柏油”的猴子没有什么区别。总在同样一块胶着难解的方寸之间打转,不肯思考创新,以至于努力付流水。
其实,我们可以环顾四周,伸手抓住树枝或向附近的人求助,然后获得自由。正视陷入了僵局的事实,然后抓住机会做出大幅度的转变。
案例:孩子做作业,妈妈哭了
类似的事件,最容易发生在妈妈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时候。
孩子背着书包上了一年级,成为一名正式的小学生。在心情上孩子是懵懂的,妈妈是迫切的;在行为上,孩子是随性的,妈妈是严格的。
为了养成孩子的好习惯,让孩子回到家就写作业,这无可厚非。但是妈妈不放心啊,坐在孩子的旁边,时不时的指指点点。
妈妈发现:“你写的1不对。”
孩子说: “嗯,这不像是老师教的1。”
妈妈说:“对呀,那把它擦了吧。”
孩子不愿意:“擦了还得重写。”
妈妈坚持:“你不重写,明天老师会批评你的。”
孩子只能说好,那就擦了吧。擦了再写又没写好。
没过一会儿,妈妈又有了新发现:“你这2写的也不好,占格没占满。”
孩子拿橡皮擦的太用力,把本子擦破了。
孩子不耐烦了,妈妈急得哭了,心好累!
这就造成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因为孩子在学校里,面对的是老师,回到家里,妈妈也像老师,孩子等于在两所学校里学习,没有喘息的机会。

分析
案例中的妈妈,停留在doing(做)的状态。这样的状态会造成过度关注结果,活在目标当中,越来越焦躁。
我们朝着自认为正确的方式,快马加鞭,绝尘而去,往往带来挫败感,会产生焦虑。
我们催孩子写作业,催孩子起床,催孩子洗脸……
相较于信念,人在一时之间的态度,表现出的思维状态更为短暂,在认知理解和反应的过程中,这个倾向影响着我们经历的所有层面。
态度直接影响着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此外,我们对事物的感受和当下的行为,都受到态度的控制。
态度,直接影响着妈妈和孩子互动的方式。孩子在一味被否定的时候,当然不领情。
因此家庭教育陷入猴子的困境。
建议
一位好妈妈,她对生活、对工作、对他人、对社会的态度都会深深地影响着她的孩子,并在孩子心中复刻出一副高度契合的模板。
所以,对于“妈妈”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妨试试切换到being(是)的状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孩子。
他将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该怎样激活他的成长动力?
怎样培养他的成长动机?
当我们换了一个角度,放下无休无止的评判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改变了,孩子也改变了。
每一次孩子犯错都是成长路上的钻石时刻,抓住时机,会实现反转与转化,再把良好的感觉还给孩子,形成进步螺旋,孩子自己会努力的。
家庭教育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