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翻开一本《大学生心理健康》或者任何一本类似的读物,找到“健康的恋爱关系”这一章,就会发现作者们认为阻碍健康恋爱关系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呢?
是“如何从失恋阴影中走出来”。
而在恋爱的过程中,双方往往被默认是“人格健全”、“道德完备”的,因此自然而然的就能达到一种“亲密而不失平等”、“自尊而能互相尊重”的恋爱状态。
事实果真如此吗?
不论是广受争议的所谓“PUA”,还是最近两位因男友/前男友的身体/精神暴力而重度抑郁乃至放弃生命的姑娘,都不得不使我们思考:纯洁的感情里是否被掺入了某种“杂质”?
这种“杂质”,我们称其为“恋爱暴力”,可以分为“身体暴力”和“精神暴力”两种。而在这其中,“精神暴力”较之“身体暴力”更为隐秘,也更难引起人们的警觉。在“精神暴力”中,较为极端的一种(也是近期曝光案例中所呈现的)是“精神控制(Mind control)”,或者““情感敲诈(Emotional blackmail)”。我们可以尝试着对这种亲密关系中的精神控制下一个简单的定义:亲密关系中的一方通过反复灌输、恩威并施、信息隔离及行为控制等手段,利用对方的恐惧感、责任感和愧疚感,以施加痛苦的方式实现对另一方精神上的支配,并且往往伴随着人格的侮辱。
乍一听,会觉得这些词似乎只应存在于传销和邪教组织中,离我们的生活有十万八千里之遥——多希望事实也能如此!可是最近两起极端个例分别以重度抑郁和自杀为代价昭示了“恋爱暴力”的存在可能更为普遍——这种身体或精神上的暴力往往因为恋爱关系更为隐秘而难以为旁人知晓,也就无法成为大众广泛讨论的对象,进而无法完成对相关议题的社会启蒙。更为复杂的是,这牵涉到对亲密关系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演变进程。
Havelock Ellis在《性心理学》中指出:“我们的历史越是追溯得远,一直到未开化的民族里,一直到原始的生活状态里,就大体说,这种爱人的颐指气使,恋爱者在求爱时的诸般委屈,和诸般磨难,就越见得分明。在人类以下的动物中间,情形也正复相似,不过要更进一步见得粗犷。......总之,在求爱的过程里,创痛的身受与加创通于人是一个连带以至于绝对少不得的要素。”
如果一样东西可以被轻易批判,那么它的危害性反而不用过多担心,因为大家很轻松就能意识到它是不对的,进而采取措施抵制它。亲密关系中的精神控制之所以棘手,正在于恋爱中必然存在“付出”,而“合理付出”和“过度牺牲”之间缺乏明确的界限,倘若再被有心人利用,那么很容易在不知不觉间成为精神控制的受害者。
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只能听之任之,恰恰相反,我们要采取更加警觉的态度来避免自己受到伤害。
Susan Foward在《情感敲诈》一书中给出了情感敲诈的六个步骤,可以帮助我们有效辨别这种精神控制:1、敲诈者提出一个要求。2、被敲诈目标反抗。3、敲诈者施加压力,如“我这样做是对我们最好的方式”,“你难道不爱我吗?”3、随着被敲诈目标继续抵制,敲诈者会施加威胁,如“如果你不同意这样做,也许我们应该去见见其他人了”。4、服从——为了不想破坏关系,被敲诈目标同意了所提要求。5、重复——敲诈者看到这种方式起作用了,为今后的操纵奠定了基础。
那么如何辨别正常的冲突、争论和以精神控制为目的的情感敲诈呢?答案也很简单,正如Susan Foward所讨论的那样:“即使是非常大的分歧和冲突,也并没有涉及对一个人人格上的侮辱或诽谤,正常的冲突也绝不会涉及“击败他人情绪”的内容。”
哪怕是建立在Havelock Ellis观点的基础上,我们同样可以说:教育最初的目的本就是使人一点点脱离动物性,这种痛苦和爱情的刻意捆绑也一定会随着人的开化而逐渐淡去,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为这种精神控制开脱罪责,因而我们要果断地对它说“不!”
最后,正如我们在讨论女性权益保护时不能片面要求女孩子做好防范一样,当我们希望恋爱能够回归纯洁浪漫的同时,尤其不能忘记对男孩子的教育——必须让每一个男孩子都深刻认识到精神控制的邪恶,才能从根源上制止这种精神暴力的施加。
愿每一个人都能善良。
参考文献:
1、Havelock Ellis.性心理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165-167.
2、Susan Foward.情感敲诈【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3、陈丹.反精神控制与邪教预警机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