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东北人,大多数都是当年闯关东过来的。在我们老家,有这样一个闯关东的家族,据说是因为狐仙保佑,昌盛到了如今。
这户人家姓魏,祖籍山东。魏家兄弟二人,老大叫魏金树,老二叫魏金泰。兄弟俩自幼丧父,与老母守着几亩薄田,相依为命。可是,连年灾荒,根本吃不饱饭。兄弟俩长到10岁左右,老母被活活饿死了。从此,兄弟俩无依无靠,讨饭度日。
那年头,家家都吃不饱饭,哪有余粮接济他人。老大魏金树脑子活,心想着在家乡肯定得饿死,不如去大城市闯一闯。就这样,12岁的魏金树 ,带着10岁的弟弟魏金泰,辗转来到了青岛。
毕竟是大城市,讨饭比较容易,兄弟俩总算是活了下来。
一转眼 ,几年过去了。魏金树已经18了,成了大小伙子。这时,魏金树认识个朋友,介绍他们兄弟到东北旅顺干活。反正在哪都是吃饭,魏金树也没多想,就带着弟弟来到旅顺。等到地方,他这才知道,这活儿太危险了。
当时正值日俄战争,物资短缺,朋友介绍魏金树兄弟帮忙倒卖物资。魏金树兄弟也不懂战争,反正就跟着朋友干。渐渐的,魏金树发现,物资当中不仅有吃的、用的等生活用品,还有军火。好几次,魏金树和弟弟都险些丧命。魏金树觉得太危险了,就收手不干了。此时,魏金树已经攒了不少钱 ,他带着弟弟,继续往北走。最后,在今吉林省的一个小村子 ,落了脚。
兄弟俩用这笔钱盖了房子,买了地。凭借着踏实肯干,几年后家业就做大了,成了当地首屈一指的大户。兄弟俩相继娶妻生子,日子过得十分红火。
老大魏金树好静,思虑周全。老二魏金泰好动,平时就爱舞刀弄枪。冬天时,魏金泰没事就带着人,拿着土枪进山打猎。那时的山上,野鸡、狍子非常多。每次魏金泰进山,都收获颇丰。
这一年冬天,天很冷。一大早,魏金泰就装好了土枪、捕兽夹子,准备再次进山打猎。今儿大哥魏金树兴致不错 ,破天荒地提出要给兄弟一起去。魏金泰挺高兴,难得大哥出门一次。就这样,兄弟俩带来四个长工,就进山了。
白茫茫的大山,一望无际。魏金泰是打猎的行家了,选好地方,下了捕兽夹子。兄弟俩就拿好土枪,追逐野鸡。别说,一天下来,收货颇丰,打了足足十来只。魏金泰说:“今儿没打到狍子,天黑了,回吧。明儿一早我来收捕兽夹子,肯定能打到狍子。”
当晚,兄弟二人在热乎乎的土炕上,喝着烧酒,吃着炖野鸡,别提多美了。第二天一早,魏金泰早早就出去了。魏金树吃了早饭,没事就哄孩子玩 ,就听外面一阵吵杂。魏金泰回来了。
魏金树出门一看,兄弟魏金泰手里提着个笼子,不用说,这就是打到的猎物了。但仔细一看,这猎物不是狍子,也不是灰狼。就见它,身形比狗小这两圈,一身灰黑色的毛,特别亮。尖尖的耳朵、嘴巴,蓬松的大尾巴,一双小眼睛滴溜溜乱转。魏金泰认出来了,这是狐狸啊。这条狐狸右腿流着血,不用问,是被捕兽夹子给夹的。
老二魏金泰挺高兴:“大哥,这狐狸皮毛好,拔下来,给你做个帽子 ,还能给大嫂做个围脖呢。”
魏金树一皱眉,道:“先把它拿到仓房里,给它喂点肉。老二,你上屋里来,先暖和暖和。”
等兄弟二人在屋里坐定,魏金树说:“老二,这狐狸咱不能杀,得放了。咱俩来关东这么多年,你没听关东人说吗,狐狸这东西有灵性,不能得罪。”
魏金泰说:“大哥,这好不容易打的,太可惜了吧。”
魏金树说:“这事啊,听我的,就这么办。”
说完,魏金树来到了仓房,给这只小狐狸受伤的腿包扎了,又多喂了点吃的,然后提着笼子就出门了。好半天,魏金树才回来了,来到兄弟屋里,说:“老二,我这一路上想了想,今儿这事哥干的对。以后,咱俩得多干好事。咱们外地人来关东混不容易,如果不和当地人都整明白了,咱将来就得吃大亏。”
这兄弟俩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那起,人们都知道老魏家这哥俩仁义,善待长工,扶危济困。这么说吧,这修桥补路的好事,没少做。魏家的家业也越来越大,据听说,今天老家三个村子的地,以前都是老魏家的。不但如此,魏家在城里也有买卖。
到了魏家第二代,土改时被分了地。第三代,文革时也被批斗过。但家里人都没事,家业虽然暂时没了,但很快人家就又起来了。今天,老魏家仅仅有一个分支在我们这,其他分支都分布在东三省各地,做买卖的、做官的,混的都不错。而我们当地的这支,虽不能说大富大贵,但家里儿女都是公务员,衣食无忧。
时至今日,我们这的人说起老魏家,都说,当年老大救的那只狐狸,是狐仙,有它保着,老魏家才能这么兴盛。其实,我倒觉得,是老魏家善良淳朴的家风,使得后代都会做人、做事,才有了几代的兴盛。
你要问这个故事我是怎么知道的,我大姥爷,也就是我姥爷的大哥,当年就是魏家的长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