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8085747/13ca0e3bedf77cbb.jpg)
昨日是农历七月十五,是老皇历上讲的中元节。
中元节,是人们怀念祖先,为家人、子孙祈福的日子。根据传统习俗,老百姓通常在此期间焚香、烧纸进行祭祀,以示对已故先人的怀念,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之所以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有"三元说","天宫上元赐福,地宫中元赦罪,水宫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
道教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认为“三元”就是天官大帝、地官大帝及水官大帝“三官大帝”的别称,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为三官大帝的诞辰。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
![](https://img.haomeiwen.com/i18085747/677c57776171f2a6.png)
中元节,除了焚香、烧纸进行祭祀外,各地都有各种各样的风俗。在南京,很早时就有中元节“白天吃茄饼,晚上放河灯”的习俗。
这种茄饼,类似北方的茄盒,就是将茄子切成圆片,从中间切开但不切断,中间夹上调好的肉馅,裹上面糊油炸至金黄即可。中元节这天,许多人家祭台上都会有茄饼,一些信佛的人还会带上茄饼到寺庙,给已故先祖奉上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
“盂兰”是梵文之音译,是“救倒悬”之意,据说参加盂兰盆会这样的活动,就能让先祖在地下免受倒悬之苦。
到了夜晚,一些池塘、河道上,便能看到有人放河灯。
"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当年萧红在《呼兰河传》中的这段文字,是对“放河灯”的最好诠释: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如今到了七月半,“鬼节”的概念已日趋淡薄,除了焚香、烧纸钱等传统方式外,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选择献花、植树、网上祭奠等安全、环保的方式寄托哀思、祭奠先人。而类似吃茄饼、放河灯的习俗,更多的是在过去的回忆里。不过,透过这些传统习俗,我们可以依稀感受到佛教、道教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想想还是蛮有意思的。
(图片来自网络)
![](https://img.haomeiwen.com/i18085747/050193f09dd50103.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