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一阵子,一段对话让我回想起了大学时光:
A:我英语不好,要提高。
B:你英语还不好?要我这种学渣怎么活?
A:没有啦,我英语很烂啦……
B:矫情……
对,就是。大学的时候最讨厌这种矫情的学霸了。
随后猛地一激灵。不对。
我根本不知道A说的「英语不好」的参照标准,也不知道A说要提高的依据是什么,A说自己英语烂的依据又是什么,我们在讨论的很可能完全不是同一件事,瞎讨厌什么呢?
又比如,有人说努力就会成功,就有人说很多事不是努力就可以的,还要看天分,然后大家开始争吵。
并且你一定会发现,争论双方都能举出彼此的反例,可是,他们并没有说清楚:
「努力就会成功」这句话适用于哪些领域?
「成功」的定义是什么?是当下的阶段取得了进步?是获得了某个奖项?是一夜成名?「很多事」和「努力就会成功」所说的是同一件事吗?「天分」又是什么?在「成功」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认知稍有偏差,很可能这两个人根本没有在讲同一件事,争吵当然无法避免,结果就是无端浪费时间和精力。
1.
好尴尬,当我们聊一件事的时候,竟一厢情愿地认为,别人应该和我们持同样的标准,站在同一个立场来想问题。
概念实在太重要了,如果概念没有明确,哪怕我们聊的是同一个名词,我们聊的也肯定不是同一件事情。
比如上一段,英语学霸的例子。你看,A B双方根本没有就「英语好」和「英语烂」的定义达成共识,这样的讨论,只会让误会越来越深,这样的对话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正确的讨论姿势应该是:
我对XX概念的理解是这样子的……所以呢这件事情我认为……你觉得呢?
这样子,你就会发现,我们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吵,也就是说,我们的对话会始终在同一个频道。就像我们终于能并排边走边聊了,沟通顺畅,误解少了,争论自然也少了。这样的对话,才可能是有营养的。
千万别嫌这么说话麻烦,如果你在意自己和对方的关系,如果你不想因为争吵影响心情,继而什么都做不了,这一点点精力投资,是相当划算的。毕竟,我们都知道,心情不好的时候,很影响专注学习和工作,再高效的时间管理都是白搭。
2.
好尴尬,很多人表示自己在在追求某个东西的时候,连那个东西具体是什么都不清楚。
比如,一些人说:
我要自由。
可是具体怎样才算「自由」,大多数都答不上来。
再拿英语举个例子,一些人说:
我背单词是为了学好英语。
再问「什么才是好英语」,多半也会卡壳。
不知道什么是好英语,就无法知道背单词具体在哪方面有助于把英语学好,更不要说背哪些单词、怎么背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如果都不知道目标具体是什么,那一切努力都是横冲乱撞,分分钟跑偏而不自知,不掉坑才怪。
李笑来曾经说过:
如果脑子里一个概念不准确、或者没有准确、正确地定义,那么我们必然没办法准确、正确地继续思考下去。进而产生的连锁反应是,因为定义不准确,所以思考范围模糊,选择依据缺失,进而行动错误……进而影响整个生活。
想想就可怕。
我们发明了语言,语言又会反过来塑造我们。
定义不明,很容易误导自己。比如我们有时需要通过测试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得到反馈,如果测评老师无法就什么是好的表现达成一致,并且没有办法分辨什么样的改变能够精进学生的表现,那么也就很难,通常也是不可能发展出有效的训练方法。
如果我们无法确切的知道进步应该由什么组成,那怎么可能探索出正确的精进方法呢?
概念正确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一切的努力和坚持,一切付出都是基于正确的方向。如果方向错了,越努力,越失败,越放弃。
3.
不恰当的概念会让我们承受不必要的压力。
著名软件技术开发者、Growth School 创始人Xidte曾举过一个例子:
编程课上,
有同学举手说:老师,我的代码有问题。
还有同学会说:老师,我有问题。
说「我有问题」的同学明显没弄清楚,问题到底在哪。明明是写代码时遇到了困难,却脱口而出是「自己有问题」。
千万别小看这些「随口一说」。语言对人脑有很强的反向塑造能力。说久了,你会真的觉得自己有问题。
一些人总会任凭会产生厌恶情绪的错误念头占领自己的大脑——
小时候考试成绩没有达到家长的预期,家长会说「考这么差,真丢人」;
考试成绩排名靠前,会被夸奖「很聪明」;
可是,考试成绩不理想,不应该是去思考学习方法和考试方法吗?每个人当下都有暂时不擅长的事,这不是再正常不过的吗?有什么可丢人的呢?久而久之,孩子会相信,成绩不理想是一件很丢人的事,越来越沮丧,索性不学了。潜意识告诉自己:
我成绩不理想是因为我主动选择不学的,不然……
当你取得了一项成就,或者一点进步,被夸聪明的时候,可要警惕了。对方也许是处于善意,可是这一句聪明,省略了太多艰辛,几乎抹去了你为之付出的所有刻意练习。你会发现,「做到了是聪明」,潜台词是「做不到就是笨」。你会越来越紧张,生怕成为「笨」人,这时,你会开启心理防御机制,开始逃避努力,因为不努力就不会失败,不会变「笨」。
网络上总能看到这些话:
真正爱你的人会为你24小时在线,会时刻与你保持联系。
这种话不知挑起了多少情感矛盾,为多少情感专家的答疑区添砖加瓦。可是——
具体什么叫「真正爱你」?
什么叫「时刻保持联系」?5分钟内回信息算不算?10分钟呢?15分钟?半小时?
如果一方的工作要求是全神贯注,因此无法时刻保持联系,这样的人有没有真爱呢?评价标准是什么?有何证据?
……
这些问题都没有说清楚,把观点伪装成事实,收割别人的注意力和认同,真的好吗?
剔除毒概念,就是给大脑杀毒,让自己想得清楚,活得明白。
只有拥有清晰的概念,我们才有可能知道应该相信什么,不应该相信什么,才不会一次又一次「被生活欺骗」。
4.
《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的作者Robin Williams 在书中讲过一个故事:
小时候别人送了她一本介绍树的书,第一章讲的是约书亚树,作者看完觉得这种树长相怪异,说「北加利福尼亚州绝对没有这种树,因为如果见过,我肯定有印象」。之后有次出门才发现,原来自家街区几乎每一家苗圃里都种了约书亚树,自己以前竟从未注意到。
在作者知道了这种树、并能说出名字之后,它就无处不在了。一个概念越清晰、你越知道他的名字,你越容易记住它、掌握它、让它为你所用。
作者继而提出了设计的4大基本概念,在网上被总结成了……CRAP:
对比(Contrast),要避免页面上的元素太过相似。如果元素不相同,就干脆让它们截然不同;
重复(Repetition),让设计中的视觉要素在整个作品中重复出现;
对齐(Alignment),任何东西都不能在页面上随意安放。每个元素都应该与页面上的另一个元素有某种视觉联系;
亲密(Proximity),彼此相关的项应当靠近,归组在一起。
几乎每一个精良的设计都用到了这4个概念,这些概念也非常明确、具体。
看到一个设计欠妥的页面时,大多数人可能会说自己不喜欢这个页面。怎么修改?大多数人却毫无头绪。
如果你都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又怎么可能有所防备,又何谈修正呢?
如果是好的概念,你就能用它指导自己的行为;如果是不好的概念,你就能及时去防范它。
引用一段读者书评就是:
很多你以前一直这么做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看了它以后你会恍然大悟。而你以前不知道要这么做的,看了它以后,你就知道了。
5.
虽然我们很可能活了一辈子,都还有无数个并不知道的概念,也会有很多次误解了很多东西的正确意义,但我们依然有很多机会,被人教会,或者自己教会自己,最终那个正确的定义。
正确的概念认知带来正确的行动,行动产生的结果,又充实了概念。
胡适说: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这就是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