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教师大会探讨了一个问题,当老师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调节不好自己的情绪的时候,甚至,用一句直白的话来说,如果没忍住,动手了,该怎么办?后续如何和家长沟通?如何进一步杜绝这样的问题?会上的老师们说了很多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让我受益颇多。
但也引发了我很多思考。教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情绪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但是在情绪上涌的时候,如何守住行为边界,可能是每个年轻教师必修的课题。回想我一路走来的经历,的确也在这个问题上吃了很多苦头,如何进化为一个“佛系”教师,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首先的关键就是了解。了解学生能化解师生之间许多矛盾。例如,站在一个教师的角度,一个学生的某种行为你一旦将他定义为挑衅,你的内心的愤怒就会以几何倍数增加,但如果你足够了解他,知道他是无心之失,或者一向如此,你就能冷静思考,这个时候我该怎么办。但是作为学科老师,面对的学生众多,确实也会有了解学生不够到位的现象,这就需要学科老师除了上课以外,多和学生沟通,相处,到学生中间去。
其次,守住行为边界。保护学生的同时,也保护好自己。一些不恰当的动作就不要做,即使你想表达的也许是亲昵。我的一位朋友也是教师行业的,在她身上发生了一件影响她职业终身的事。她和一个关系非常好的学生笑谈,笑谈间让一个学生走开,并用手推开了他的脸。学生回家后,坚称老师打了他。老师百口莫辩,事情争执不下。她告诉我,这件事以后,她再也不敢保持和学生的亲密关系。通过这件事,我也诞生了一个疑问,人非草木,长时间相处产生感情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难道为了保护自己,老师就要战战兢兢,封闭自己和学生吗?也许中间也需要寻找到一个平衡点。
最后一点,我自己也还没有悟透,那就是找准作为教师的身份定位。时刻牢记,我们作为教师,作为一个成人,不是要加入争吵,而是作为一个帮助者,协调者的身份帮助情绪过激的学生。抽身事外,也许,情绪的波动,怒气值就不会那么大?
一点浅薄的理解,仅供大家一起探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