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族问题是萦绕在美利坚文化深处的原罪和定时炸弹——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自然是怎么都不嫌多。在50年前,发生在底特律的骚乱和暴动永远地改变了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命运。50年后,种族间的沟壑与伤疤依然难以愈合,极端主义的抬头再度将美国置于水深火热的灾难之中。
在这个时候,回顾漫长的平权斗争历程就显得格外重要。仅在过去3年,就有《冲出康普顿》《一个国家的诞生》以及《底特律》这样从不同时空角度描绘美国历史上重大时刻的影片出现,而《底特律》更因其台前幕后的创作者而引人瞩目。
作为奥斯卡获奖者的导演凯瑟琳·毕格罗和编剧马克·鲍尔在9年内的第三次合作(《拆弹部队》《猎杀本拉登》),《底特律》很好地保持了凯瑟琳·毕格罗令人神经紧绷的叙事和影像风格。很多场景,尤其是在第一幕的街头暴动,在镜头的抖动下有着强烈的纪实感——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保罗·格林格拉斯(《谍影重重》《菲利普斯船长》)的御用摄影巴里·埃克劳德,继《拆弹部队》之后再一次用他炉火纯青的手持摄影技法为影片增添了写实和震撼感。在没有60帧、高清摄影和IMAX技术的加持下,他证明了比起硬件技术升级,艺术上的卓越追求远远要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和肃然起敬,也同样能成功地将观众从被动的观察者,变成主动的见证者。
但这并不代表,电影本身所传递出来的信息也是同样的卓尔不群。事实上,即便《底特律》很好地在技术上捕捉到了暴动的混乱和力量感,及其对美国社会烙下的恶劣影响,但电影却依然缺乏复杂性,仅仅停留在激起观众的“共鸣”,“同理心”乃至群情激奋的层次上,而缺乏对事件背后的历史原因的纵深和讨论。
不可否认,本片会在本土的新闻行业和政治活动家之中有着较大影响,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除了义愤填膺以外,是很难获得对历史的更深层认识的。
而这本身就已经是个足够危险的信号了。
和内特·帕克去年自导自演的《一个国家的诞生》相似,《底特律》同样改编自真实事件,以质朴的角度来回应当下美国的种族暴力事件。电影始于街头暴乱的肖像描摹,凯瑟琳·毕格罗将叙事的核心聚焦于当时一系列“12街暴动”犯罪活动中,于1967年7月25日在阿尔及尔汽车旅馆中发生的事件。该事件造成三名黑人男性死亡,七名黑人男性及兩名白人女性遭受无情殴打。借对此事件的再现,来展现强烈的阶级对立和种族冲突。而在事件结束后,将重心转向了对事件本身的再调查。在这一部分,由于过于依赖剪报和真实新闻片段来提供庄严感和使命感,显得单调和缺乏重量。简言之,12街暴动和底特律骚乱只是底特律地区以及整个美国的一个缩影,电影并没有很好地将这种以小观大的深层观察加以体现,显然其中有着不少取巧。
原因之一,或许是在主演的肤色之下,表现的是以白人创作者为主导的思维和视点。当然,白人电影人也可以拍摄种族主义的故事(如2012年的昆汀·塔伦蒂诺《被解救的姜戈》),也曾出现过白人导演拍摄的优秀黑人传记题材电影,比如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1985年执导的《紫色》。但《紫色》和《被解救的姜戈》类似,是有着黑人电影人参与主要创作过程的:如《紫色》改编自黑人女性小说家艾丽斯·沃克的作品,同时有着著名制作人昆西·琼斯把关。但这种参与的意识完全没有出现在《底特律》的身上:不仅编剧上缺少黑人视角,主要制片人也没有黑人的参与。这种全面的白人化,所引起的创作上的失衡,显然会导致对于素材上的理解偏差,进而让电影在思想表达上南辕北辙。
虽然身为女性导演,凯瑟琳·毕格罗的电影作品中有着独特的美国男子主义气质,这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尤其明显。这种英气也帮助了《底特律》的前半部分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但从整体来说,电影的角色显得有些脱离历史和表面化,缺乏深层认识。更为关键的是,电影将整个底特律暴乱微缩到了一场冲突,却在不知觉间忘记了将其表现为是时代的选择:电影中的种族和阶级冲突,似乎并没有带有历史性。这种历史观的缺乏,让几位主演虽然表现出了应有的状态和反映,却在有缺陷的整体设定下带有刻板的感觉,同时电影也没有为冲突提供思考或解决的方式。受影响最大的当属约翰·波耶加,而表现最为出众的则是威尔·保尔特,无论是戏份还是表现,都是电影中的最大亮点,甚至可以说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出色的表现。
在阿尔及尔汽车旅馆事件中,虽然没有黑人女性的身影,但电影中黑人女性角色的缺乏,毫无疑问是最大的败笔。《底特律》尽管花了相当多的时间来描绘汽车旅馆以外的冲突,却对黑人女性扮演的历史地位不感兴趣,也没有给予她们应有的关注。
总的来说,凯瑟琳·毕格罗在《底特律》中展现出来了一种看似水泼不进,实则错误不断的复杂状态。她所擅长的动作和气氛塑造显然非常有效,但和克里斯托弗·诺兰类似,无力捕捉人物的丰富情感状态和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从而难以捕捉到真正的历史感。和2015年的《聚焦》相比,《底特律》的确捕捉到了种族冲突和平民伤亡,但同时也显得中空,更忽视了司法系统,以及城市或社会本身在冲突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黑人电影人话语权逐渐提升的今天,我们遗憾地看到,《底特律》虽然有着很强的可看性,但从潜在的政治惊悚,走向了纯粹惊悚,甚至成为了《稻草狗》那样着力感官体验的剥削电影,丧失了人物、时间和地点的历史特殊性,除了激起人们的愤怒,是很难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和意义的。
历史观的缺乏,使得《底特律》最终还是离一个个人很近,却离人民和种族都很远。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巨大的可惜。
如果仅仅描绘令人作呕的暴力行径,却不对其背后的思想进行批判,又怎么能够阻止种族主义继续分裂国家和人民呢?
答案在风中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