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幸福的事情。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周敦颐暮春读书的美妙怡然与我心有戚戚焉!

五一假期每日唤醒我的是那书柜里的古圣先贤和人生导师。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谢亦森的《大手笔是怎样练成的》是我三天的读书计划,当然还要把《远方的鼓声》最后几章读完。一连三天读书笔记写了一大叠,三本书都划痕累累,为了看懂村上春树描述的葡萄酒的滋味以及莫扎特的故乡萨尔兹堡的旋律,听了几十遍弦乐四重奏、长笛四重奏和肖邦谐谑曲,然后把百度出来的李云迪、朗朗演奏的不同版本通通欣赏一遍,竟然有点入迷。突然理解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痴痴然了。看来没有优秀的音乐鉴赏力不仅不可能当万世师表,连一个合格的读者也做不到呀!

谈到哲学,我上大学那会儿觉得哲学就是无病呻吟,或是神经质,记得班上有位同学天天精神亢奋谈尼采叔本华,我都觉得他魔怔了。十八岁的我每周末忙着华尔兹伦巴快三慢三拉手舞,忙着在鼓楼路浮桥上大礼堂逛街美食看电影,为了应付考试而学的那点哲学考完就瞬间在脑子里删除且永不保存。
十八岁那年抛之脑外的哲学,其实在身体里默默生长,前几年附庸风雅读了周国平的《尼采-站在世纪的转折点》,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终究是不知所云,不了了之。直到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告诉我你可以看看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虽然不懂哲学,却凌乱不堪地记得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苏格拉底: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尼采:上帝已经死了;弗洛伊德:潜意识;黑格尔:存在即合理……这些耳熟能详的哲学名句在脑子里毫无章法,而傅佩荣教授的书却把高傲的哲学与世俗的人生链接起来,娓娓道来,让你沉浸在他的脉络里有节奏地起伏。恰恰前几天在喜马拉雅《梁品》节目中偶然听到梁冬对话傅佩荣,听到他儒雅的声音,哇,和他的书一样儒雅,满足了我对他的所有想象。

读完傅佩荣老师的西方哲学部分,我已经脑力交瘁,需要如牛般反刍一下。下半部分的中国哲学只好等我缓过气来再说吧。
什么是哲学?
哲学就是“爱智”Philosophy,
来源于希腊文的Philia(爱)和 Sophia (智慧) 即“”爱好智慧”。
记得田主町长曾经跟我开玩笑,シャー你的英文名字应该叫 Thank you. Clever.日本人的英语发音和英语翻译都令人不太敢认同呀!
其实我应该更适合Sophia,您说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