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清华才女蒋方舟,却对感情忧心忡忡
7岁写书,9岁出书,17岁考入清华。
毕业后成为新周刊副主编,一路走来一直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她就是蒋方舟,然而这么多光环在身,却依然无法掩盖内心深处的自卑。
蒋方舟在《奇葩大会》中,分享了自己的感情经历:
谈恋爱的时候,男朋友给她打电话,在通电话过程中责骂她。
然后她一直道歉,道歉了2个小时。
但对方认为这个道歉很敷衍,挂了电话后便一直打一直打。
她看着密密麻麻的来电显示,吓得浑身发抖。
但她不敢跟对方说“你不要再给我打电话了,再这样下去我会生气”这样的话。
再回想起这段经历,觉得很恐怖。
因为即使在如此亲密的两性关系中,她都不会去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
不会跟对方争吵,害怕起冲突,害怕让别人觉得不高兴。
“你曾拥有过最真实的关系吗?”
在与朋友谈话中,这个问题让蒋方舟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讨好型人格。
发现自己从未拥有过真实的关系:可以有一个人让自己,
无所顾忌地把自己最真实、最不堪的一面展现在这个人面前。
而且,对于自己的外貌也很不自信。
“像林徽因这样的人,正是因为有漂亮的外表,才会有那么多资源和机会。”
“越来越觉得美对女生来说是一种刚需。”
对于感情,蒋方舟看起来越来越忧心忡忡,在节目中感慨现状:
30岁未婚,在两性市场还处于被挑选的过程中。
总结下来,就是她认为自己现在的感情没有着落,主要原因是因为长得不够美。
没想到文学领域的天才少女,对自己是如此不自信。
不过在我看来,她对于外貌和年龄的担心倒是很多余,最应该担心的自己没有爱的能力。
不然,拥有盛世美颜选择众多的林青霞,为什么一生的感情之路却并不顺利?
02.没有爱的能力,很难在亲密关系中亲密无间
什么是爱的能力?
爱,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爱自己,二是爱别人。
这两者之间有这样的逻辑关系:一个不懂得如何爱自己的人,往往也不懂得如何爱别人。
反之亦然。
心理学认为,爱的能力,取决于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是否平衡。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关系模式,这个关系模式决定了我们与自己、他人、乃至整个世界的方式。
内在关系模式在童年形成,一旦形成后很难改变。
内在关系模式,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的关系。
“内在的父母”,是指父母一方角色的内化,“内在的小孩”则是指孩子自己一方角色的内化。
父母能无条件地接纳、理解、尊重、信任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满满的爱和肯定,
即“内在的父母”爱“内在的小孩”,一个人才能懂得爱自己;
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能逐渐学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父母,
即“内在的小孩”爱“内在的父母”,那么这个人才能懂得如何去爱别人。
来看看蒋方舟的内在关系模式。
蒋方舟的妈妈是一个写作爱好者,她希望女儿能比她成功,成为一个出名的作家。
于是彻底将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寄托在蒋方舟身上,蒋方舟两三岁的时候已经要每天坐下来读书认字。
六七岁时,她的妈妈非常认真地告诉她,
一个小孩如果小学毕业前,没有写出来一本小说,那么她在小学毕业时会被抓进警察局。
她的父亲因为工作关系,常常不在家,所以教育她的任务基本交给了妈妈。
她内心深处认为只有达到妈妈希望的样子,妈妈才会爱自己,迎合妈妈的期待,把自己变得更优秀,成了她的日常。
在这样的环境下,蒋方舟慢慢发展成了“讨好型人格”:总是小心翼翼,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在和人交流时,不断照顾别人的情绪,不会表现出任何伤害性和攻击性,常常无底线地原谅别人。
也就是说,蒋方舟“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是不平衡的。
她内心中“内在的父母”不爱“内在的小孩”,这导致了她无法接纳和爱真实的自己。
缺乏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明明很优秀却对自己不满意,很难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表面上看,对感情和年龄焦虑,渴望有男人和自己恋爱结婚,
其实还是想得到别人的肯定,证明自己的价值。
她不知道如何爱自己,因此学到的爱别人的方式也是畸形的,即不断讨好和迎合他人的期待,才能获得对方的爱。
因而在和异性相处的过程中,不敢把自己最真实、最不堪的一面展现给对方。
哪怕肢体亲昵,但心里总会感觉隔着点什么,难以和对方做到亲密无间。
03.自卑的人,爱上的是幻想出来的完美恋人
对于自卑的人来说,其实可更怕的一点是:
觉得自己不够完美,所以内心极度渴望找到一个完美的恋人。
也就是心理学认为的投射,把完美的渴望投射到了对方身上。
她们一旦认定对方是自己的完美恋人,便义无反顾地投入感情。
但其实她们并不是真的爱上了对方,而是把对方想象成了理想中的完美对象。
所以,一旦她们认清了对方原本的样子,从这种幻觉中清醒过来,就会失望地决绝离去。
甚至随便选择一个不爱的人,了却此生。
就这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仿佛轮回一般。
纵观大美人林青霞一生的情感,就是如此。
林青霞小的时候,她的妈妈常常夸她的妹妹漂亮,却从来不夸她。
这导致林青霞一度很自卑,从来不觉得自己长得好看。
1972年,18岁的林青霞和同学逛街时被星探发掘,被邀请参加电影《窗外》的试戏。
也正是这部戏,让她和秦汉相识结缘,也有了后来多年的爱恨情仇。
那时的秦汉长相俊朗,性格儒雅,是众多女生心中的白马王子,林青霞也是其中之一。
在《窗外》之后,两人又合作了很多部戏,彼此欣赏和爱慕的两人感情迅速升温。
只是,那时林青霞18岁,秦汉26岁,而且秦汉已经是有妇之夫。
当时秦汉的妻子叫邵乔茵,出身名门贵族,对于种种传闻她态度坚决地表示:不会离婚。
谁知,秦汉和林青霞在电影《彩霞满天》中的婚礼场景,在电影上映前,被人拍了下来。
一时间“秦汉和林青霞要结婚”的消息盛传,林青霞也从一个受人追捧的国民女神,变成了第三者。
不堪流言蜚语的林青霞最终选择远赴美国。
这时暗恋林青霞多年的另一男偶像展开了对她的疯狂追求。
他就是秦祥林。
无微不至的照顾让心灰意冷的林青霞重拾笑容,并决心与秦祥林订婚。
只是林青霞慢慢发现,这段婚约更像是在赌气。
于是婚约在持续了短短四年后,宣告结束。
后来林青霞在采访中也承认,她并没有真正的爱过秦祥林,自己最爱的还是秦汉。
而此时的秦汉早已与妻子邵乔茵矛盾激化,1982年,秦汉与邵乔茵正式离婚。
于是在1985年,深爱的两人旧情复燃,正式宣布牵手。
那一年,林青霞已经31岁了。
记者追问她会不会喜上加喜,林青霞说:“他不开口,总不能叫我一个女孩子先向他求婚吧?”
而这一等,又是9年,但却始终没能等到他的一句求婚。
这时林青霞已经38岁了,也终于彻底明白了“日久见人心”的真正含义。
她以为秦汉是她生命中的真命天子,然而事实一一次证明他不是。
1994年,两人彻底宣告分手。
同一年,林青霞迅速嫁给了富商邢李源。
这一年,她整整40岁。
她回忆过去说:“我在香港拍了十年戏,1984年到1994年,我每天就感觉好像在一个荒岛一样。”
“我觉得我好孤独,我很寂寞,我就很想要有一个港口,要有一个家。”
她爱不爱邢李源不得而知,但对家庭的渴望促成了这段婚姻,却是事实。
主持人问她“在节目中最孤独的时刻”,林青霞听成了在婚姻中。
她老实回答是和邢先生结婚的前半年。
想来她还是因为无法和心中的完美恋人牵手一生,无法释怀。
婚后,回归家庭的林青霞生了2个女儿。
然而林青霞和邢李源在经历24年的婚姻之后,最终悄悄结束,这一年林青霞64岁。
谁能想到,惊艳了一个时代的大美人,在爱情面前,终究还是败下阵来。
04.接纳真实的自己,才能重获新生
与其说是命运使然,倒不如说是她们败给了自己。
一个自卑的人,内心大多渴望爱与认可,这些信息一旦被对方察觉,
特别是不怀好意的人察觉,对方就会刻意地表现的很殷勤。
这时,骗感情的戏码就会悄悄上演。
还有一种情况是,自卑的人一旦对方是自己的完美恋人,
然后会选择深陷其中,直到发现对方的真面目时,对爱情彻底绝望。
无论哪种情况,她们对爱情绝望后,很容易和一个不爱的人凑合下去。
这个过程中,要么再也不向对方付出;要么继续把完美的渴望投射到对方,希望把对方改造成理想的样子。
表面上,她们好像不懂得识人,实际上最根本的问题是,她们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
只能接纳自己的优点,却对自己的缺点恨之入骨,也就是连自己都嫌弃自己,不爱自己。
因为从小认识自己的方式,都是从别人的评价得知,所以无从认识真实的自己。
想改变这一现状,给你几个生活小建议:
1. 多给自己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每天多夸夸自己,特别是自己的优点。
2. 当自己达到了某个小目标,送一个礼物给自己,或者制造仪式感庆祝一下。
3. 把别人夸自己的地方或自己达到的小目标用笔记本记录下来,当
自己内心否定自己的时候,拿出来看看,就知道自己有多厉害了。
4. 如果对自己的某方面特别不自信,可以和网络达人学习。
比如觉得自己长得不够美,可以多和美妆达人学习化妆和穿搭,使自己的美最大化。
这样,可以在生活中收到正向反馈,形成良性循环,对于自信心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5. 如果有条件,把自己完全放空,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呆一段时间。
比如旅游,静下心来和内心深处的自己对话。
因为人在陌生的环境中,就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能更多关注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喜好,重新认识自己。
总之,就是把认识自己的方式从外部评价系统转化成内部评价系统。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你曾被自卑困扰过吗?是怎样走出来的呢?欢迎讨论交流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