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边塞诗中,征人离愁之思是正常的,人有七情六欲,离别催生思念。
但是在盛唐,这样一个国力强盛、武功强大的时期,边塞诗也充满了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气象”。在中晚唐,经历天宝以后的战乱,体验到战争的痛苦,更多的是厌战的诗歌,不再有像盛唐那种勇往直前的精神了。
唐朝边塞诗“气象”实际上结合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边塞景物的开阔博大,一方面来自那种振奋的精神和胜利的信心。最能代表这种气象的,就是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一道选择题。前方,是阴惨寒冷的边塞,是战争,是离愁,是死亡;回头看,视通往家乡的玉门关,是春风,是故乡,是团聚,是温暖。该如何选择?
诗人说,“黄沙百战穿金甲”,这是接着“青海长云暗雪山”的边塞来说的,他说在边塞我经历了这么多次战争,我身上的铁甲都被磨穿了,难道我不想回去吗?我当然想回去,我是“孤城遥望玉门关”——每天都在想念着玉门关的家乡。可是作为一名将士,难道能够逃避战争跑回故乡吗?他说,我“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又是接着“孤城遥望玉门关”的家乡之路来说的。“楼兰”用了汉朝傅介子的典故,西汉时楼兰王与匈奴勾结,屡次杀死汉朝通西域的使臣,傅介子用计刺杀了楼兰王,为汉朝建了大功。用这个典故来表现唐王朝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壮志。唐朝边塞诗气象,不仅因为景物开阔博大,还拥有一种奋发、高扬的精神。豪情壮志可贵,在离愁别绪之中的豪情壮志更加夺人心魄。
被誉为唐朝七绝的“压卷之作”的《出塞》同样表现了沉重悲哀中的豪情。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战争自古就有,秦朝的士兵眼中所见是一片荒寒寂寞,汉朝的士兵眼中所见也是这一篇荒寒寂寞。因此,这种荒寒寂寞引起的悲哀不仅是此时此地一个或几个士兵的悲哀,也不仅是唐朝边塞士兵的悲哀,而是千古以来所有征人的悲哀。多少人出征之后就死在战场上再也不能回来,“古来征战几人回”,战争是多么的残酷,带给人们多么深刻的悲伤。
然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虽然我们付出了那么大的牺牲,很多人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可是只要有一个像李广那样有胆略有勇气的将军来统帅我们,我们就绝不会让胡人的兵马度过阴山来到我们的土地上!深重悲哀中的铿锵豪情,更显边塞将士的英雄本色呀!
边塞豪情不仅仅是铁血男儿的誓言,还体现在一次次军事行动中,关注一下一次迅捷激烈的战斗吧。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在广阔的沙漠上,狂风和尘沙使天上的日光都昏暗,军队就在这狂风尘沙中从军营出发赶赴战场。这个写的其实是“增援部队”,从第三句“前军”可以看出,他们出发不久便得到前军战胜的捷报,说是在昨天夜里在洮河之北的一战已经俘虏了一大批敌人。
这首诗貌似写“增援部队”出征气势,从后两句看来,实则表现了前军作战之勇猛、迅捷,尽管前军连面都未露一下。诗歌十分富有戏剧性,也许增援部队奔赴战场的时候心情是紧张的,不如前方形势如何,在得知捷报之后肯定是竟惊喜雀跃的,而前方战士在浴血奋战之后的胜利之后又何尝不是豪情满怀、凯旋而歌呢?
读这首诗的时候不由想起三国一次有名的较量,“关羽温酒斩华雄”是也!
边塞气象,离愁豪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