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记得自己有多久没有追过剧了,反正家里的电视对于我来讲如同摆设。但是,这个摆设在当今的家庭里貌似不能没有。五年前看过《庆余年》第一部,一部还算不错的穿越剧。其实被吸引的并不是羡慕穿越后的各种碾压古人的能力;而是被剧里的几个老戏骨的演技给吸引了。
五年后《庆余年》的第二部终于在吊足了观众胃口之后,在央视播放,我也加入了追剧大军。其实第二部远没有第一部好看(这是所有续集的通病),问题在于演的成分太多,而且大部分是帝王家和官场的各种算计和明争暗斗。
不过当我看到剧中的一句台词,就是范闲跟他弟弟范思哲说的:一个人没有走出过家门就永远长不大。瞬间还是触动了我。因为,这句话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经历。在外漂泊二十几年,经历过各种风雨,遇见过跟多人,也踩过无数的坑,现在依然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城市闯荡。
从青春年少,到步入中年,每一阶段的感悟逐年在变化。
第一次离家,应该算是求学开始吧。那时候离家不远,隔三岔五的想回就能回,身上没有那么多责任和生活的压力。学校里有老师,有同龄的同学,有对省城繁华的向往和探索,更有校园里的爱情,如今的爱人在一起。五彩缤纷的外部世界,让我开阔了眼界,增加了学识,还拓展了朋友的地域限制。
第二次远行,应该是婚后去了西北工作。那是我第一次跑到离家如此遥远的地方。虽然被“敕勒川、阴山下”的苍茫和逶迤雄伟的贺兰山所吸引;但气候干燥,水土不服,饮食不习惯,却让人有临阵脱逃的念头。想着回家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然而在生活的现实当中咬牙坚持了下来。
而这一咬牙,竟然咬了二十几年。去过“北国冰封、万里雪飘”的东北,也到过沙滩、海浪、椰林的海南;可以很自豪的吹嘘:我走过了华夏大部分土地。
年轻的时候,身处一份可以兼带游遍大好河山的工作,还是觉得挺幸福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体会到“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的真谛。家里的好,尤其是自己亲手打造的家,体现在有家人在一起,房子不仅仅是房子;而是充满爱和有烟火气的场所。在外的难不是说困难之下的难,而是旅途的劳累,短时间内从陌生到想尽办法开展工作的挣扎,以及下班后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但是,当一个人在外经历了上述的困境之后,放下了世俗的眼光,不再以物质来衡量人和事,对他人不再挑剔,而是怀着包容和发现对方优点的眼光来看待他们;人从浮躁转向内心的恬静、淡定。
从离开时的少年,几十年后归来“牧童遥指杏花村”,如果能够历练成作家梁晓声所说的那样: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我想这也不失为人生在世一场,更是一个人真正远行过后长大成为人的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