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年味的逐渐消逝,伴随着也是非遗和风俗的不复存在。试图还原记忆里的故乡年的味道。
从少时记事开始,总是渴望过年,老一辈常讲:小孩盼过年,大人愁过年,老人怕过年。
物质匮乏年代,过年的开销无疑让原本经济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80、90后生活的年代,物质条件早已充裕很多了,儿时记忆里过年就是幸福的味道,杀年猪、腌咸肉、炸豆腐、祭祖等一幅幅画面组成了过年的火热场景。
新年总是讲究新气象,新衣新鞋是必须要穿上的,家家户户屋里屋外焕然一新,挂灯结彩,张贴年画,可谓“喜新厌旧”。
平时忙碌的乡邻经常聚在一起,磕着瓜子剥着花生一起烤火到深夜,谈论过去艰难岁月,今天家长里短,未来柴米油盐,好不热闹,岁尾年初的日子总是过得很慢。
腊月最隆重的事情之一就是吃杀猪饭,作为农村难得的打牙祭机会,一般提前数天告知亲戚和邻居杀猪时间,邀上几个关系不错的壮汉帮忙逮猪腿。
杀猪这天,主妇们早早起来烧好几口大铁锅开水,屠夫杀猪到猪肉上桌一个需要耐心等待的艺术过程,等到猪肉分好了也是临近中午,留下称肉的人吃饭是常有的事情,人多热闹,好客的主人家一般都会炒五斤以上肉,猪肝、猪尾巴及猪血都是要尝尝的,讲究的就是一个全字,记忆里那天香喷喷、油滋滋的猪肉吃起来格外美味。
农家一年忙下来也就腊月是享受的时节,午饭过后的时光是属于麻将爱好们的,晚上自然也是有一顿饭的,宴请那些热心的乡里乡亲,平时多靠他们送来些猪吃的菜叶子。不出意外,猪火腿一般是卖的,选出几个肥大的猪脚用来送给亲戚,剩下挑几十斤肋骨肉连同猪肠子、猪肺腌制,除去开支养头猪也赚几百元钱辛苦钱。
养猪人是勤劳的,起早贪黑要喂养,收获终于有了回报。现在年轻人大多都出门工作,父母能给孩子做的越来越少,亲手做上几十斤农家腊味,来年孩子出门带到大城市,未来几个月内也能尝上一口浓郁妈妈菜的味道。腊月里老家挨家挨户总要做一挑子豆腐,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豆腐早已只是一种普通菜肴。
以前父辈穷的年代,偶尔家里来客人了买不起肉,只能用几斤黄豆换几块豆腐代替肉。现在,农家手工豆腐坊已经处于逐渐消失,但大家依旧对豆腐保持着一种特殊的情感。过年做豆腐是需要一个月个月预约的,十几斤豆子、一大捆薪柴外加几十块钱的工费,算起来也不便宜。
豆腐是百搭菜肴,回家炸成豆腐果子、豆腐片搭配自制干菜是红烧猪牛羊肉锅的绝顶搭配,多余的白豆腐切成丁制成美味的腐乳,浇上麻油是馈赠亲友佳品。炸好的豆腐片切成丝,搭配蛋皮、咸肉、大蒜是热呼呼的农家挂面浇头,是春节招待亲友们拜年的特色早饭。
祭祖也是腊里老家农村的大事,农家觉得生活日子过得好不好都和祖上有着紧密的联系,过得好是祖上的庇佑,过得不好也不能忘记祖上的恩德,朴素的孝道观带着浓浓的人情气息。
重视的人家腊月二十四小年就迎祖,供牌位,摆香炉,点蜡烛,早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直至十五送祖。
除夕这天,吃过中饭,做好鸡鱼肉等祭品,带上黄纸钱一捆,家中老小一起前往祠堂叩拜,摆祭品、焚香、烧纸、放鞭炮、磕头、敲罄,仪式感样样不能少,一年里的所有的收获、辛劳、不如意都愿意和老祖先讲讲,希望老祖先能够保佑福寿绵延、惠及子孙。
除除夕当天,贴对联是重头戏,老人常讲,贴了对联那就是代表了人家翻开了新的一页,要钱的人这天也都不能去了。
现在各家大多是铁门,但红对联还是贴在原始的斑驳木门上最有喜庆的味道。丰盛的年夜饭是主妇们大展身手的时刻,各种山珍海味犒劳辛苦了一年的家人,老人小孩红包是少不了的,图个吉利。
饭后是孩子们的快乐时光,挨家挨户去要糖和炮竹,周围邻居一圈跑下来,口袋里都是炮仗。过了十二点各家都要关上门,直到第二天早上才能开,凌晨三四点就有零星的炮竹声响起了,直至早上被连绵不绝的鞭炮声和震耳欲聋的烟花声吵醒。
老人们总是早早的就把小孩子喊醒了,初一早晨空气中到处都是浓浓的火药味,门前一堆红彤彤鞭炮碎屑,主妇们早就煮好了咸肉蛋皮浇头挂面和元宝茶叶蛋,寓意新年长长久久、和美和美。
忙碌的重心终究回归生活,农村变富了,道路变宽了,年的分界线已经没有那么明显了,过年的生活水准早已和平时无异。
年轻人过年从四面八方回归终又复归大城市,毕竟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山村宁静的脉搏跳动了几下终又恢复了平静,家乡早已变成了人生驿站,我们何尝又不是鸿雁呢?
现在,日子过得飞转,每天我们都在不停的寻找、奋斗、渴望变化,总感觉日子过得飞快,却又找不到生活的方向,不知不觉记忆中的年味已在慢慢消逝之中,遗留在了过去岁月,飘向了陌生远方,镌刻在记忆深处。
我们寻找的不是年味,或许是灵魂里那份无处安放的乡愁。
图片 图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