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

作者: 木子端端 | 来源:发表于2020-07-24 19:33 被阅读0次

王阳明是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他的心学主要内容可以理解为“知行合一”。

他的“知行合一”有异于通常意义上的理解,“知”指伦理纲常;“行”,并非常人理解的行动、行为,而是“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

因此“知”和“行”是不可分离的,“知”和“行”本质上是一个事物的两方面,任意一方单独存在都是没有意义的,当心中有某种念想的时候其实就是行了。

王阳明25岁时,在会试中再次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因为没有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而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于是都来安慰他。王阳明脸上却掠过一丝沧桑的笑道:你们都以为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一次、两次的名落孙山,王阳明无动于衷,他在思考什么我们无从得知,然而他的行为告诉我们:他把自己沉思静心融合于天地之间,完全超脱了得失荣誉的念头。

他还告诉我们:心是身体的主宰,你认为你快乐,再苦再累也感到幸福;你认为自己是痛苦的,锦衣玉食你也不会满足。心外无物,意思是只有心认识了万物,万物对我们才产生价值。而只有回归内心,以修心为先,才能通透知晓世间的道理。所以他提出“知行合一”是希望达到在心中就去除一切不善的念头,高扬着“人生的意义在于依靠自己的信念塑造。”

在他之前有一个人叫陈献章,是明代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书法家,也是明代心学的奠基人。他开启了明代心学先河,在宋明理学史上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使明代儒学实现了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变,可谓硕儒之人。

他提出的“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的心学原理和“静坐中养出端倪”的心学方法。“为学当求诸心”强调心的主体、主宰意义。心与事合,心与理合,将学习方法归于“求诸心”,与“徐取古人紧要文字读之”之内外合一。

对于学习,陈献章主张“先静坐,后读书;多自学少灌输;勤思考,取精义;重疑问,求真知;诗引教,哲入诗。”他勉励大家要勤读书,勤思考,他的《戒懒文》中说道:尔懒岂自知,待我详言之。官懒吏曹欺;将懒士卒离;母懒儿号寒;夫懒妻啼饥;猫懒鼠不走;犬懒盗不疑。”细看万事乾坤,只有懒字最为害。倡导“学贵乎志自得,以自然为宗”,追求“鸢飞鱼跃”的境界。他的思想对王阳明的心学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

明万历十三年,为表彰陈献章在学术上的重大贡献,神宗诏令从祀孔庙。古代文臣把能够从祀孔庙看作是一生中最大的殊荣,自东汉永平15年,历史上共有172人享有此荣誉,他们都是历代儒家学派中的杰出人物。一份让人叹为观止的名单,几乎囊括了中国历代文化精英,他们的事迹加在一起,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史和思想史。

毫无疑问,陈献章的以“心”治学的理念,值得我们后人借鉴。

来简书,读别人的文章是为了学习;写作是为了成长,也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可谓之“修行”,而不是为了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撸钻。所有的成绩和不足反观内心都是一种提高。

只有心无旁骛,沉下心努力学习,坚持下去方可提高自己,不论任何事情坚持是做好的基础。所有的成绩、成就、荣耀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相关文章

  • 2022-03-05

    2022-03-05 知行知行 我知我行 知行知行 良知之行 践行:第3天 2022年3月4日 知行知行 姓名:吴...

  • 2022-03-04

    知行知行 我知我行 知行知行 良知之行 践行:第2天 2022年3月4日 知行知行 姓名:吴广明 所在巴:发展巴 ...

  • 倒数第27天

    不想回头也拒绝回头看自己浪费了多少时间 最后这段时间就提醒自己知行合一,落到实处!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知行合...

  • 崇义知行湖杂兴

    知行湖窄强名湖,小池一方嵌山城。 盗用知行阳明号,欲张县官知行深。

  • 王阳明:知行合一为什么不容易做到?

    知行本是一本,但是人们有知而不行、知行分离的毛病,因而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之说,是对症下药。他说:“某今说个知行...

  • 知行记

    知行者,吾谓诸小人也。名之知行者,非赞誉,效古名人谦谦辱之。吾于近日遇一知行,不平,乃记之。 知行言谈粗鄙,偏能谄...

  • 【经营管理】:知行辨

    ★❤ 知行之间的关系,分别有:知难行易1、知易行难2、知行皆易3、知行皆难4、知先行后5、知后行先6、知行合一7。...

  • 管理中的知行合一

    导读: 1、什么是知行合一 2、管理中常见问题 3、管理中的知行合一 01 什么是知行合一 说起知行合一,大家都会...

  •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演绎法,感性与理性交融的中道。 为什么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降低自己与世界交互的混乱度,从而心想事成。 知行...

  • 从认知失调到知行合一,放弃对“好”的追求。

    今天开始对知行合一, 又有了新的体验, 知行合一是不存在的, 我们可以无限接近知行合一, 但是我们永远做不到知行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ddsl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