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年末,我从学校出来,正式踏入社会开始工作,我的第一份工作,是银行贷款部销售员,主要对接房地产经纪或开发商,提供他们的顾客银行贷款的服务。
那时的网络时代,还只是发展到多媒体和通讯,还没有普遍化和生活化,也就是说那时候的网络时代还没有所谓的“互联网+”。
这里大概解释一下什么是“互联网+”,互联网+ 就是一切传统行业结合互联网的共同发展。例如,
互联网+ 计程车 = 嘀嘀打车
互联网+ 支付 = 支付宝 / 微信支付
互联网+ 外卖服务 = 美团
回到来2012年间,这些 APP 还没有盛行,所以很多东西,依然还是需要透过手动处理,或传统方式处理。
其中一个,就是生活开销记账。
小何深知记账的绝对好处,所以每天晚上回到家,无论再夜,都会打开电脑,那时还不是笔记型电脑,还是小何毕业以后从宿舍搬回来的电脑呢。每晚都会打开电脑,记下自己一天的消费,小何还把账本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每日消费记录,另一个是把每日消费在另一个账本里作领域区分,这样结算就可以很明确小何的钱花在哪里,和哪方面的花费比较高。
可是之后出现一些状况,那就是小何一开始的工资不高,而且要负责全家里开销,感到非常的吃力和拮据。后期一年以后,每次记账,小何都感觉好束缚人生,每次消费都好似有个警钟响起,在理性与感性挣扎边缘,若买下而自责,不买则难过,这种感受,当时小何还不懂得自我处理,所以情绪累积到一个点,一气之下,就给自己一个月不记账,让自己舒服一次,和自己说:人生苦短,想花就花吧!
说是一个月,结果一个月以后,就是五年了。
之后的五年间里,小何离开银行,自己出来闯,过着比在银行还辛苦上百倍的生活,由于曾经好几个月没有收入,所以更谈不上记账了,没有收入还记什么账,不记还好,记了痛苦,这样的生活一直维持了好多好多年。
直到2017年,小何的收入开始断断续续的有来没来,有时多有时少,可说三更富,五更穷,就好像之前《当守护神和阿拉丁都是我的朋友》一文中,小何就有提到,守护神给小何上过几次理财的“教训”,因为小何每次收入突然好一点,就会不知觉的消费起来,以为接下来就会有好日子了,怎知很快就缺钱,更糟糕的是,不知道钱花到哪里去。
所以在2017年9月,互联网 APP 开始盛行了,几乎很普遍,生活上没有一处没有 APP 支持的,电子书,新闻网,电影观看,股市行情,汇率比较,词典等等都有各自的 APP 共使用者方便使用,其中一个就是记账APP。
小何在那个时候,不清楚钱哪里来,来多少,因为没记录,有多少花多少,反正那时候,感觉上“收入不多”,不至于要记账,真正让我小何记账的原因,是因为要知道小何的钱花到哪里,然后加上这时候 APP 非常方便,小何不需要每晚打开电脑记账之余,还可以当下消费,马上透过 APP 记下来,那么就不会到晚上时出现想不起今天消费了什么的情况。
记账之后,开始发现当中的微妙之处,原来小何的“断断续续的收入”,累积起来是一笔数,原来小何不知不觉在这几年的煎熬里“习惯了贫困”,所以就算有收入了,都下意识的觉得很少,加上消费没有记录,所以没有醒觉,总感觉钱来了,又没了,是正常的。
另外,小何也开始享受记账的过程,也对自己的改变有一定的认可,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小何可以说某个程度,已经摆脱了以往的贫困,而是开始走上创造收入的道路上,也因为有了记账,就懂得自己的金流去向,懂得自我提醒,并开始享受之前很抗拒的”消费警钟“,每次消费,都会提醒自己。那么,这“消费警钟”会给自己感觉束缚人生吗?
是会的,但是这次小何懂得如何自我处理了。
就是把专注力放在第一个户口!
我把户口分成三份:
第一个,资金池
第二个,消费池
第三个,储蓄池
据说,别一味的储蓄,要学会消费;别太过专注于消费控制,而是专注于增加收入。
小何就在那一个时候开始,全力专注在第一个户口,把所有获得的收入或资金,都放到第一个户口去,而每个月月底,就会从第一个户口,象征式的“发工资”到第二个户口,之后在从第二个户口里的部分钱转到储蓄池,消费池里剩下的钱,就是小何可以在不受束缚的情况下消费,小何只需要专注于壮大资金池的资金量,以确保接下来的几个月,都有“薪水”给自己。
做了这件事以后,小何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有了这一套理财模式,小何的生活过得既充实也实在。
消费受到控制和监督,专注点又放在对的地方。双向执行,既有钱花,又有储蓄,目标明确,那就是增加收入,生活也就愉快很多,你理财,而财理你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