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娜
当自己的内心被一种叫“渴望”的东西唤醒,当自己有了想超越自己的欲望,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成长的脚步。我的成长,依旧是伴着阅读、写作,不疾不徐,拾阶而上,我也越发体会到“静能生慧”这个词的含义。
觉醒,源于那次相遇
中师毕业后,我就在本村的小学任教,学校挺小,教室、办公室极其简陋,往往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
那时我年轻气盛,初登讲台满怀激情,可教学技巧一无所知,凭着年轻的冲劲,一有时间就去听有经验老师的课,并用心阅读参考资料,慢慢地课上起来得心应手了,再加上我的认真、踏实,学生的每次考试成绩并不差,这不禁让我感到满足。就这样我走过了十年的小学生涯。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调到了镇中学。刚入中学我这何等的激动、兴奋,毕竟工作上了一个台阶,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工作。我知道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和侧重点与小学不同,就从零做起,虚心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并在备课上下足功夫,为了备好一节课,我查阅有关文本的各种资料,常常忙到深夜,可我的种种努力并没有取得骄人的成绩,在原地打转,我明白十几年的蛮干在这里应画上句号了。以后该怎么教呢?我困惑、迷茫,一度陷入了工作的绝境。
正当我茫然无措时,命运让我遇上了人生中的贵人中教参主编一刘晖老师。刘老师鼓励我多写文章,他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多阅读,多写作,才能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一语点醒梦中人,并点燃了我心中对成长的渴望。
平时都是信笔涂鸦,能不能写出可以发表的文章呢?我又迟疑了。成长的渴望最终战胜了内心的惶恐、疑惑。我写了一篇文章试着投给了中考参,没想到几天后发表了,这无疑给了我莫大的信心。随后,一年中我连续发表了散文、小说八篇,看着它们一篇篇变成铅字发表在中教参上,我尝到了一种成长的喜悦。
追寻,阅读让我丰盈
自从发表了文章,我越发爱上了写作,也找到了安放灵魂的地方。为了更方便写作,我就在手机上下载了简书,这样能随时地记录下教学和生活中的故事。
看简书、写简书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从简书中我不仅阅读到一篇篇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文章,还结识了一些优秀的老师,还了解了她们的成长历程。她们之所以不平庸,是因为广泛的阅读。阅读是成功的基础。她们每年阅读的有专业类、文学类、哲学类……书籍上百本,读书笔记写了几十本。她们都已坚持了好几年。
王君老师说:“有情趣的人才能读出文章的情趣,有情趣的人才能教出情趣,干瘪的内心滋养不出有意蕴而高远的阅读。”
事实证明,优秀教师是“读”出来的。
内心渴望成长的我开始了阅读。在阅读课上,我和学生们一块阅读经典名著。在对经典的阅读中,要提炼一个主题,再由主题生发开来,开拓自己的读书疆域,辅助自己对这个作者的思想进行再认识,以此观照自己的教学经验。
渐渐地,我的阅读内容逐渐向语文本科性知识、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心理学、哲学等领域扩展,阅读结构也越来越完善。慢慢地,我开始感到自己的阅读品质在提升,逐渐开始有了与书对话的能力。
广泛、深入的阅读,我的写作也较以前更得心应手了,对文本也有了自己独到的理解。
研修,成长永无止境
趋于对文本独到的理解,以为可以设计出具有自己特色的课堂。正好,县教研室有一个送教下乡的活动,我想利用这次机会,自己设计一节课。我选定了一篇散文吴伯箫的《灯笼》,这是一篇新选入教材的文章,没有可借鉴的名家课例。我就在网上查阅有关吴伯箫写这篇文章的所有资料,还有其他作家对这篇文章的评价。
设计这节课时,我分了三个环节,每个环节的过渡我都再三斟酌。同时我也考虑到了农村学生的知识水平现状。所以这节课我不仅备足教材,备老师,还备了学生,可谓考虑周全,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我是自信满满,可没想到我败走滑铁卢。我羞愧、懊恼。一度心灰意冷,想放弃,可强烈的成长渴望让我又不舍得放弃,我再次陷入成长的绝望。
王君老师说过:“要敢于死在公开课上,才能活在家常课中。”这次的“死”让我明白,我还没有自己设计课堂的能力。
从此我就认真阅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特级教师这样教语文》……专业书籍的阅读,让我受益匪浅,再加上一次次反思、实践和沉淀,我的课堂设计思路渐渐变得明朗:应着眼自身的教学风格和理念,深入解读文本,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大胆设计匠心独具的教学环节,与学生平等对话,鼓励他们发表独到、个性的见解,激发他们的语文灵感。
我跳出囿于自己的思维,大胆设计。如《猫》这一课,我让学生给猫起名字,这不仅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考查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语言运用能力。
每一节课我都摸索着、试探着去上,课堂上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语文灵感,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喜悦。
我的课堂设计有了进步,但课堂中总还有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往往让我措手不及。应对课堂中的突发情况也是一种技术。
今年暑假教育时报在我们长垣举办了“河南教师成长学院”,给了我学习的机会。我来到黄厚江老师的班级学习。在这里有名师做专题报告和展示课,还和优秀学员们一起探讨、研磨课堂。
特别是导师黄厚江老师上的《我的叔叔于勒》一课。他遇到了基础极差的一群孩子,显然黄老师也很着急,也很无奈,但纵观整个课堂,无论在怎么样的压力下,他依旧妙语如珠,幽默智慧,用洪七公式的狡黠淘气,不断地开拓着师生交流的美好境界。他的课堂虽然也不热烈,甚至艰涩凝滞,但我们完全听出了其高妙之处,完全地感受到了黄老师非同一般的教学艺术。
黄老师在“绝境”中的伸展自如,让我看到自己功力尚浅,需要学习磨炼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在成长学院,仅仅五天的学习,让我收获颇丰,感悟颇深。
研修,一则修心,丰盈生命;一则修业,精益求精。
阅读、写作将会伴随我的教师生活,因为这已成为了我的爱好,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有了阅读、写作做基础,我还要多研读名家课例,不仅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还要学习他们的教学技巧,让我的课堂能够得到从量到质的提升。
成长是什么?
我想,无论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永远以一种谦卑的姿态,做一个终身的学习者。修心而不浮躁,生命才会因此而丰盈美好。
不负岁月不负此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