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独特贡献:山水田园诗。
这是王维对唐诗最大的一个独特贡献,代表了盛唐时代这一类题材诗歌的最高成就。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诗中有画”:善于发现与自己主观情感相契合的客观景物,抓住其特征,以画家的艺术匠心把它们再现出来,形成一种意境,托物寓情。
苏轼特别喜欢王维,他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就是说:品味摩诘的诗,能够感觉他的诗里面有画。观看摩羯的画,能够感受到画中的诗意。
所谓诗中有画,就是用文字来代替绘画所用的线条、色彩,来展现具有诗意的画面,使诗情画意达到高度的统一。我们可以感受到,王维在作山水田园诗时,很善于发现与自己主观情感相契合的客观景物,以画家的艺术匠心把它们展现出来,就形成了一定的意境。
王维的诗很少用一些“爱、恋”这种表达强烈情感的词语。他一般只是通过画面去呈现出来,使读者能够通过这幅画来感受他的情思。
如《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译文:巍巍的终南山紧靠着长安帝都,连绵不断的山峰仿佛直达海隅。走出山来回头一望见白云合拢,进入山中青青的烟雾若有若无。中央山峰就是两个星区的分野,各个山谷的气候各异阴晴悬殊。想找个有人居住的地方去投宿,隔着清浅的山溪寻问打柴樵夫。
这里也是一幅画面,我们可以感受一下。首先,他写太乙山离天很近。李白也有一首诗《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也是。然后,“连山接海隅”,这句有“长河落日圆”的感觉。先是往上,然后再往左右两边。由高转阔,由远及近。再是“白云回望合”。多层的观察,把终南山烟云变化、阴晴不定的状态描绘了出来。
所以,通过王维的诗,我们能感受到这种画面,从而领略大山气势磅礴的气势。
(2)善于用清新的笔调、匀润的色彩细致入微地描绘山水田园的优美境界,表现自己的闲情逸致。
如《白石滩》: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译文:清澈见底的白石浅滩,嫩绿的蒲草可以满把采摘。一群少女住在绿水两旁,趁着皎洁的月色洗衣浣纱。
我们读完之后,面前能有这种画面:白石滩,绿蒲,明月,浣纱。宁静的夜色,劳动气息,让这个春天的夜晚充满一种生命盎然。
王维的诗给我们的整个感觉,非常清新明净,不含一丝杂质。
(3)善于传达出不可描绘的山水精神气象。
王维往往通过鲜明的形象,把我们很难描绘的事物轻而易举地表达出来。
如《汉江临泛》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条江流奔腾仿佛溢出天地之外,山色空濛介于似有若无之中。我们写一条江,它浩浩荡荡,绵延不绝,那我们怎么才能写得生动?王维这两句就把汉江的浩淼、宽广描写了出来。
如《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译文:荆溪潺湲流过白石粼粼显露,天气变得寒冷红叶落落稀稀。山间小路上原本并没有下雨,是那空明翠色好像沾湿人衣。
这首诗通过山中的植物滋润人的衣服,来表达大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感受。我们在走山路的时候,也许没什么感觉,但王维就能感受到一种情趣在里面。
(4)这与他善于写自然界的各种“音响”有关。
王维的诗构图美、色彩美,呈现出了一般山水画难以表现出来的动态感。除此之外的话,他还注意音响,就是音乐。毕竟他在音乐方面的造诣非常高,因此,他会比一般的诗人更能精准地感受到大自然山水中的音响。
如他最典型的诗《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这首诗为什么那么好?我们如果仔细品读,能够感受到音乐节奏的快慢。
前面“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如果你读快一点,也许没有什么感觉,但读慢一点,就会有品味。越到后面它的节奏越快,“明月松间照”,这已经有了动感,虽然它还是静态的。“清泉石上流”,这里已经有了动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声音动感更加响亮,能够在寂静之中感受到潺潺的流水之声。
他为什么先写“竹喧”,再写 “归浣女”?同样,曹雪芹写王熙凤先写她的笑声,再写她出场,这是先声夺人。这里也是一样,先写竹林里的喧闹声,才看清楚原来是归来的洗衣服的女孩子们。
“莲动下渔舟”,也是同样。先写“莲动”,才能看到莲花下面的渔船。
这是先闻其声,后见其人的写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