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婚姻已经不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以女性为例,特别当越来越多女性觉醒,部份女性希望把更多精力用在拼事业、实现自己的理想。部份女性则对男性失望,不想在猪队友身上自讨苦吃。
无论积极或消极的目的,走进一段美满的交往关系,貌似变得更加困难。
但如果我们仔细解读这两方面的心理,会发现那些没空谈恋爱,或是对恋爱有些畏惧的男女,他们内心还是有个理想情人的形象,只是还没遇到这个人,所以交往、结婚这些事只好无限期的推迟下去。
未婚的你,你心目中的理想情人是什么模样呢?
已婚的你,你是跟自己当年的梦中情人在一起?或者你当初就像买股票、找房子,关键在合适,没有心动的成份?
所以在文章一开始,先别管实际可行性,如果要找一位理想情人,你希望这个理想情人是什么样子、有哪些条件?
更重要地,你为什么觉得具备这些要素的,就是你的理想情人?
为什么有些伴侣的关系长期稳定?
学者Wesishaus与Field研究发现,稳定的关系大多具有四种特质。
第一、双方如好友一般,彼此亲近,互相关怀
能够像好友一样,相处起来没有距离,大家可以在对方面前敞开真实的自己,即使示弱也不用担心。
有些情侣分手后之所以还能当朋友,就在于他们原本在关系中就保持好友般的状态。这种状态也许少点浪漫,却可能比爱情更长久。
心理学家Robert Sternberg提出有名的「爱情三角」理论,谈到爱情由三个元素组成,这三个元素是「亲密」、「激情」和「责任」。
有些伴侣之间早无激情,甚至因为理念不合,早早分房睡。没离婚,但外头却各自有情人。
但他们很可能还保留着某种亲密,就像爱情转化为友情,两人仍像室友一样和谐相处。
还有些老夫老妻,爱情褪去、友情不再,两人如亲人般生活爱一起。如Sternberg所说,仅存责任的空洞式爱情,或是亲密加责任的友伴式关系。
当然兼具亲密、激情、责任三者的关系,在Sternberg看来才是完整的爱。但一来这种关系不能全靠自己努力,有点运气成份。
另一方面,即使两个人在一起,刚开始三者兼具,但人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曾经有过完整的爱,也许哪天就产生变化,可能倾向其中某个元素,甚至失去所有,关系走向末路。
所以什么才是关系绵长的关键?
重点在于双方能否在既有的感情中,达到继续一起生活的共识。
第二、双方有共同感
尽管缺少一些激情,但双方都以「我们」看待彼此的关系。比如有的人明明交往,甚至结婚,却还是过着单身一样的生活。如果碰上观念不同的伴侣,自然易生裂痕。
在婚姻中,日益摩擦的夫妻,可能会因为有了孩子,双方共同照顾孩子而让关系延续。甚至这种关系到离婚后也不会消失。
有的夫妻像林瑞杨和张庭,私底下他们感情好不好,谁知道!但只要公开场合,他们就会大秀恩爱,对他们广大的传销下线传递鸡汤。
或者在美剧《纸牌屋》中,男女主角前期为了获得权力,后期为了巩固权力,打击共同敌人,尽管双方各怀鬼胎,却依旧愿意保持关系。
共同感,就是两个人之间有一个共同奋斗的目标,一起努力的意义。当双方具备这样的战友之情,关系也能一定程度的延续下去。
第三、经济等现实因素使然
不否认,并不是每个人对爱情都有美好的憧憬,更不是每个人都把爱情当成婚姻的入场券。
社会上也存在政治婚姻,对某些人来说,关系的开展不只是满足自己,背后还有很多现实因素需要考虑。
有些人就是要找一个未来的饭票,有的是去找房东,有的是去找满足性欲的女神……但我们能说这种寻找有高下之分吗?
你以为出身好一点的人,就比较不现实吗?
不要忘了那个有点好笑又血淋淋的笑话,有个女孩在论坛上大吐苦水,表示前任很帅,结果花心出轨,她很受伤。于是后来她找了一个其貌不扬、看似老实的人在一起,结果这个人又出轨。
结果论坛底下人们得出一个结论:「会出轨的人就是会出轨,跟长相无关。」
看看那些标榜高学历、高收入、高颜值,办在五星级酒店的联谊活动,或是人民公园里论斤秤两的相亲角。
里面的人都是蹦着爱情去的吗?
这并不是一个道德问题,因为如果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那么这段关系旁人没有权力干预。当然任何人都可以站在道德高地批判他们,但反过来,成天把爱挂在嘴边的人就比较高尚吗?
当我们从《变形记》等节目中,看见贫富差距、家庭社经地位不同的孩子,他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对于起跑点远远落后的孩子,他们只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某些人简单就能得到的幸福。
回头来说,确实有些关系就是在现实考虑下维持住,只要他们彼此之间认可这样的关系。
反而是那些想要却不好意思说(怕影响自己的道德形象),或因为形式所逼(比如把人弄怀孕了),勉为其难走入关系,乃至于结婚的人。
他们在一起之后,因为内心不满,进而发生矛盾冲突的情况更多,也更容易终止关系。
第四、道德信念
有些人觉得「年纪到了该找个伴儿」,觉得「这个人符合结婚的条件」所以结婚,诸如此类的想法会推动一些人进入关系。
他们不觉得爱情是宿命,他觉得婚姻才是宿命。既然如此,没有爱也没关系,重点是完成命运的安排。因此宿命型不见得更加浪漫,反而有可能比成长型的人更加务实。
比如胡适,胡适为了尽孝道娶了大字不识的江冬秀。
胡适一度想跟江冬秀离婚,江冬秀认为离婚是女人的耻辱,坚决不从。
两人就为了他们内心的道德信念,共度后半生。
特别在过去,那些推崇女性守贞的年代。有些人从小受到根深蒂固的礼教约束,造就许多貌合神离的婚姻,但这些婚姻就这么因为道德信念,可以走到最后。
「贞节牌坊」就是最具象征性的产物,让女人在丈夫死后,不让婚姻关系消亡。
§ 小结、「信念相合」是理想情人的开端
不难发现,四种特质其实就是四种信念。
这些信念无所谓优劣,只要两个人抱持类似的信念,他们就可能开展出一段长久稳定的关系,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幸福。
谈爱、谈钱、谈性……都没错,只要你找到信念相合的人,和他在一起。
从信念的心理学来说,信念相似的对象可能就是我们的「理想伴侣」。
这也可以更好的解读一个常见的心理谬误,有些人说过去人们婚姻比较持久,是因为他们更愿意花时间去修复关系。
但你说奇怪不奇怪,当某些伴侣因为了解而分开,有些伴侣天天打成一团,多年来毫无成长却没离异,这又是为什么?
当我们回到Wesishaus与Field的研究,我们终于搞懂当中的关键。
尽管心理学家Renae Franiuk指出,有些人爱情观要麻倾向「宿命型」(destiny),有些人的爱情观倾向「成长型」(growth)。
宿命型的人更相信一见钟情,相信「会有踩着七彩祥云的英雄从天而降」。
怀抱极端宿命型爱情观的人,他们对理想情人的想法,主要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幻想。
所以他们谈起恋爱,往往就活在幻想当中,容易过份美化伴侣,并且下意识的自我欺骗,忽略对方的错误。
另一方面,倾向成长型的人,比起天上掉馅饼,他们相信情感靠的是培养,靠的是共同成长,一起解决困难。
然而,所谓成长并不是不分开。在受家暴与情感勒索之苦的个案身上,我看见一个道理:
「从一度错误的关系中清醒,选择分手和离婚,是一个人还愿意相信爱,愿意去爱的表现。」
那些打成一团的夫妻,他们也许没有爱,但他们还有其他分不开的信念和理由。
对某些人而言,他在关系中要的本就不是爱。
而是被关注、理解,或者性的满足或其他追求。
有爱就能战胜一切吗?
如果你这么想,祝愿能找到抱持同样信念的另一半。
如果你是迪斯尼动画里的王子、公主,答案是肯定的。
可惜你不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