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了,自我实现者常会感到一种特殊的生命体验,感受到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体验。
追求合一感有两条截然相反的道路,一条是努力放下自我,另一条是努力去成为自己。
一个人的人性展开之路,也许有迷途,但它能被允许、被看见时,人性展开之路,也是生命力不断被照亮之路。
心流与高峰体验
武老师说,同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对他的影响极大,而马斯洛对他的影响就很小。
一个原因可能是,马斯洛采用的是归纳性研究,他觉得好像不太实用。也许对一些远离了自我实现之路的人来说,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描绘实在是激动人心。
但容许武老师自恋地说一句,他虽然有犹豫,但一直走在成为自己的道路上,所以并没太觉得马斯洛的理论激动人心。
还有一个原因是,马斯洛没有特别好地指出一条路来,自我实现的确是非常棒的事情,可如果我已经偏离的太厉害,我怎样才能回去呢?
高峰体验确实很迷人,但它好像羚羊挂角无迹可循。
相比之下,积极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心流”一说就非常不同,它是一个具有操作性的概念。
首先要说一下,切克森 米哈赖的《心流》这本书是极为经典的心理学著作,武老师强烈推荐。
得到专栏刘苏里老师的《名家大课》中就有著名的社会学家郑也夫老师对《心流》这本书进行的解读,万维钢老师也在他的《精英日课》中多次提到这本书。
契克森米哈赖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最终提出了“心流”的概念。心流的体验与高峰体验有关,高峰体验就是级别更高的心流体验。
之所以用“心流”这个词,因为很多被调查者说,当这种美妙体验发生时,就像是“一股洪流带领着我”。
武老师用这里讲的精神分析理论,来阐释一下他所理解的心流的逻辑:
![](https://img.haomeiwen.com/i8300115/20c2621fae217e54.jpg)
1.心流就是生命力的无阻碍流动。
2.生命力是精神分析中所说的攻击性,它的无阻碍流动,需要通过两关:
一是在自我虚弱时,展现生命力,而不必担心被报复;二是自我强大后,展现生命力,而不必担心伤害他人。
3.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在一个容器内修炼生命力的流动,而容器有多种含义,自我是容器,关系是容器,你在做的事情是容器,家也是容器。
总之,生命力是被容之物,而它的存在被确认,需要一个稳定的容器。
4.契克森米哈赖总结的心流发生的规律就是:
找到一个你基本能控制的事物,稳定地投入其中,并且要有挑战,就是你所做的事情有时会超出你的能力,但不要超出太多。
然后不断努力,并不断接受到正反馈——就是你的努力有效,那么久而久之,心流就可以出现了。
5.心流出现时,人会有忘我感,也忘记了时间和空间,并会有合一感。
更简单的概括是:在一个稳定的容器内,表达你的攻击性,而它不断被确认为生能量,当整体上被确认为生能量后,就可以酣畅流动了。
容器可以理解为“你”,攻击性可以理解为“我”,那更简单的概括是:
“我”的存在被“你”允许。
问答一
问:武老师,匮乏认识、匮乏需要和存在认识、存在价值,他们是可以互相融合的吗?
比如参加一项运动会,开始的时候是因为想增强自己的体质,但同时又能高峰体验这项运动,这是匮乏需要和存在价值的融合吗?匮乏需要和存在价值是不是一种切割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8300115/00db042aa74b87d4.jpg)
答: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这部分讲得太简单,以至于匮乏需要好像被否定了一样,但是这的确是一种切割。
事实上,我们常常是因为匮乏而开始,而最终体验到高峰体验。
可以说,最初武老师就是因为死能量的折磨,而去投入一件事情中,想增强自己,最终体验到他的生能量的确增强了,当他不再那么担心生死问题时,他体验到了存在。
问答二
问:第七条清新隽永的鉴赏力应该是最高境界最难实现吧?人的性格应该具有多变性,这十四条在自我实现者是一直保持还是一种主导呢?
答:马斯洛总结的这十四条特征,并非是所有自我实现者都有的。即便是高峰体验,在马斯洛看来,有些自我实现者一样没体验到,而一些非自我实现者却体验到了。
这是归纳研究的必然结果。通常,这类研究会这样说,如果这些共同特征中你具备了多数,就是这类人群了。
例如,如果你看心理疾病的诊断手册的话,你会看到例如强迫症患者的常见症状有多少条,假设是九条,而你具备了其中的五条,那你就是强迫症患者了。
再具体回到你的问题,清新隽永的鉴赏力肯定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体验到合一。所谓鉴赏力,就是一个人能看到其他存在的一个副产品。
问答三
问:宽容又嫉恶如仇的宽容,可以理解,就是这种人高度敏锐洞察他人的脆弱,也就是内心充分的善意,具备高度的宽容;那如何理解他们同时对人性中的恶又有高度敏感和抵触?
答:王阳明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他能洞见所有人性,同时嫉恶如仇,他有一首诗对此有很好的表达: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他深切懂得,最深的源头上是“无善无恶”,但人要“知善知恶”,还要“为善去恶”,最终“我心光明”。
![](https://img.haomeiwen.com/i8300115/db46a75098f210c8.jpg)
问答四
问:为了让自己准确又充分地认识现实,除了尽可能多地走向真实世界之外,还有什么要注意的吗?有没有可能我和现实接触之后,看到的还是自己的自恋呢?
答:这是一个极好的问题。的确,看清楚“你”是一切的根本,可如何才能看清楚“你”呢?武老师喜欢鲁米的道路,就是去爱。
如果只是智识上的努力,那无论你的智识多么了不起,都不行,一个人必须把自己扔出去,深深地和这个世界碰撞,去构建最深刻的关系,这才行。
问答五
问:武老师,我有一个疑问,你说匮乏认识的人,是按照自己的想象来认识现实,但那些成就很高的人想象力却很丰富,比如马云、马斯克等等,这两者看起来很矛盾?
答:陷入匮乏认识的人,他们的想象都是为小我服务的,都是用来满足自己的白日梦。
但进入存在认识的人,他们的想象是对真实存在的洞见。所以这两者之间是有跟本质区别的。
问答六
问:像王阳明这样的人是不是就无所谓高峰体验了?而是时时能活在自主自由的感受中呢?高峰体验只是一种达到成功巅峰的状态吗?
还是要根据动机和感受去评判,体验到自我突破,超越自我般忽然顿悟的感觉才算呢?
例如,如果我每天都做到自己和自己比较进步了一点点,对于这个过程我意识到是一个一个巨大的成果时候可能会有高峰体验。
但如果我每天有意识地轻松去做,那种每天专注一部分进步的碎片时间里,我感受到专注于活在当下体验算不算活在当下呢?
也就是说专注体验过程的积累,而非最终结果成绩的那一刻,算不算让自己每天都有高峰体验,也就无所谓高峰体验了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8300115/c1194b59edf41140.jpg)
答:武老师觉得你的质疑,切中了马斯洛理论的缺憾,他描绘了一种至高境界,但没有说出,如何才能走到那里。
而因为这个缺憾,的确像是把匮乏认识和存在认识给对立了起来,所以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说”是非常完整的理论,不仅描绘了很好的境界,也指出了如何走到那里。
就以攀登珠峰为例,如果真的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这一点,那必定是经过了大量练习,不断在锤炼自己的力量,最终学习到控制各种因素,而实现攀登珠峰这个目标。
这样的话,甚至在攀登珠峰之前,就已经会有心流体验了,而攀登上珠峰那一刻,应该就会有高峰体验。
问答七
问:粗略看来自主者性格好像更为被动,而非处自主者性格却更为主动。社会关系中,主动的人往往能获得更多的资源。如何将这两者进行区分?其中的关键不同又是什么呢?
答:自主人格并非是被动,而是他们臣服于真实存在,并且,这种臣服并不伤害他们的行动力。
非自主人格中,被动人格更加常见。例如那些被习得性无助征服的人,他们觉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人生,而且像是被敌意力量给控制了,于是干脆就不努力了。
非自主人格中,也的确有很多超努力的人,但只要他们还只是试着把世界纳入自己头脑的秩序中,那么这份努力,效率必然低,因为看不到事物的真实存在,就会缺乏创造力。
思考
找到一个基本能控制的事物——工作,稳定地投入其中——上班,要做有点挑战性——成长,并不断地接收到正反馈——关注正反馈,而后产生心流。
其中重要的点是:攻击性要不断被转化为生能量,也就是不断的完成“去毒化”这个过程。允许、鼓励对方的真实存在。
一个人要把自己扔出去,和这个世界深深地碰撞,构建最深刻的关系。我好像做不到,因为从小到大都没有学会一件事情,就是把重要的东西交给别人。
但能看到这一点,本身就是一件好事,因为看到了,才有被疗愈的可能。现在要尝试,真诚地表达自己,把自己扔进关系。愿我一生温暖纯良,唯一不舍爱与自由。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