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洋溢着浓浓的新年气息,大家或是定下小目标,或是送出小祝福,或是秀个小恩爱,又或者,许个小愿望。
罗振宇这一次跨年演讲的主题同样很“小”——“小趋势”。
他举的一个例子是移动支付对于餐饮行业而言,是一个小趋势,但却起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我所理解的小趋势则与他所讲的有些区别。要说什么是“小趋势”,先得讲清楚什么是“大趋势”。在我看来,“大趋势”就是“大势所趋”,就是大多数人都已经这么认为。而与此相对的“小趋势”,则是尚处在萌芽阶段的事物,它可能尚未被多数人察觉,又或者暂时没有得到多数人的认可。有的“小趋势”止于“小趋势”,比如曾经流行而现已没落的CoffeeScript。而有的则最终成为了“大趋势”。苹果推出iPhone 3GS的时候,其他手机厂商还对此浑然不觉,完全没把这个“奇形怪状”的玩意当回事,但其实小趋势已经形成了。而到了iPhone 4一夜间火遍全球,人们终于意识到触摸屏智能手机成为潮流的必然走向时,苹果已经悄无声息地撬动了整个手机行业,打下了属于自己的一大片江山。
已经出现的“大趋势”,是属于Big names,属于Big players的,而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玩家来说,想要成功,只能依靠“小趋势”。在这一点上,我很认同罗振宇的观点。而对“小趋势”进一步细分,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比如苹果的iPhone,而另一类是你抓住别人创造出来的小趋势。实际情况是后者的比例要远高于前者:因为真正的创新殊为不易。但自己无法创造出新的“小趋势”,并不代表就没有机会了。只要你能够在早期发现别人的“小趋势”,你就有机会抓住它,而如果你下对了赌注,这个“小趋势”成了“大气候”,你就能借着这阵东风,扶摇直上,鱼跃龙门了。
那么,如何才能发现别人的“小趋势”呢?这就要求你对新事物、新技术、新方法足够敏感,同时要保持长期的关注。而在敏感和长期关注二者之中,长期关注更为重要,因为对一个领域长期的关注,往往能够提高你对于这个领域里出现的新东西的敏锐程度。而光是发现还不够。举个例子,ProductHunt一直在那里,有些人每天去刷,每天去刷,但最后只是变成了浪费时间。为什么呢?因为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式的浏览,所能提供的信息量实在有限。你需要去观察不同人的评论和看法,而最重要的,还是你需要自己去尝试,并在尝试中思考,在尝试后反思。重要的不在于这个产品、这个技术当下的成熟程度或方便程度,而在于你在实际试用的过程中,可以更加真切和深刻地理解它的出发点和初衷。所有新鲜事物的出现,都是为了解决旧事物的不足和缺陷。所有的“小趋势”,都瞄准了某一个或几个痛点。而只有真正使用过之后,你才有可能触碰到这些最核心的东西。出品方的宣传、其他用户的评价都很重要,但可能出品方自己也没有搞清楚究竟什么才是自己的产品的核心——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而其他用户的评论也可能没有说出最本质的东西——因为有些东西是很难直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用于描述的语言可能还没有被发明出来。你最可信赖的就是你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而如果你在实际使用后,感受到了这里面“小趋势”的存在,那便不要再迟疑,放手去做吧。大多数“小趋势”不会变成“大趋势”,但任何人都无法对某一个“小趋势”给出准确的断言——它会继续发展吗?它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即使像Kevin Kelly那样的预言家,更多时候也是基于已经不小的“中等趋势”来给出自己的判断。所以,不要放过你发现的任何一个“小趋势”——一个人一生中真正能够自己发现的“小趋势”,并不会太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