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 习是两码事
前几年在研究英语启蒙时,看了各式各样的帖子书籍,买了不少分级书,存了不少动画片,可仍旧纠结,不知道哪个路线会更适合?
有一次在群里看到讨论,学习效果比较好的往往是找准一个方法,傻傻的去做去坚持的人。
后来与一位学习达人沟通,他说给女儿读书,就是选几本反复读,等孩子复述出来再换书。
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看重学却忽视了习。网盘里的资源,收集整理的攻略,得到了很多信息,却从来没有好好践行。
我一直在学(比如《非暴力沟通》、《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却很少习练,所有的知识仅限于知道,仅仅知道是改变不了我的生活和工作的。

二、什么是习
习的本意是“鸟屡次飞翔”。
学只是开始,真正的重头戏还是靠练和应用。

技能的掌握离不开一个字——练。
熟能生巧到自动化输出的程度,技能便在身上了。
三分学,七分练,运用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实践,重复练习,让我们获得的知识在大脑中建立稳固的神经模式,进而沉淀为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三、找准方法傻傻练习
以前读书会写读书笔记,但过半年再看,书本内容就不太记得了。
我曾经读过几次《非暴力沟通》,也去上过《非暴力沟通》的工作坊,但一旦出现情绪和冲突,仍然是用暴力沟通。
后来朋友说,读书重点不在多,在于身体力行的践行这本书,即使是一年只实践一本也是值得的。
我在18年重读了《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这本书我以前读过还写了笔记,但对我的生活没有改变。这一次我决定换一种方式去实践,将前三个习惯每个练习30天,比如积极主动,我就每天做一件自己能掌控但从来没做过的事儿,记录下来,30天结束后,积极主动的习惯已形成。
要事第一,我也练习了30天,一直写日复盘,到现在写了600天,内化成行为习惯。
非暴力沟通我也用了这样的笨办法,我花了30天的时间去区分什么是观察,什么是评判,对同样一件事,用观察的方式去描述一遍,用评判的语句去描述一遍。
观察第二十六天
从元旦开始,有9天在下雨,没有出过太阳。
评判:最近一直在下雨
通过练习,我对评判的感知敏锐了很多,说话也尽量用观察的方式客观表述。
在体验了练习的好处后,每当我学完一门课,会回听2-3次,其中重要的工具练习30天或100天。将知识内化成习惯,从而促成行为改变。
19年我学了方格本笔记,连续写了100天的方格笔记,掌握了方格本笔记技能,纪录课程要点,整合知识,从知到行,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方格笔记与其他笔记导图不同的一点,有思考、行动过程。它采用了三分法原则,分别是事实、解释、行动。第一栏记录我学了什么第二栏思考本质是什么?重点在哪里?还有哪些关联知识?第三栏与现实的联系是什么,我该如何应用?

当我们学完一门课,建议至少要用3倍以上的学习时间来去练习。如果时间充裕,可以先练上30天或者更长100天,将知识内化成习惯,从而影响你的行为。
爱因斯坦说:未经思考的知识不是知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所有的学习,最大的干货,是行动。只有精进于行动,才能把道理转化为知识,才有改变人生的力量。
学只是开始,习才是终局。
把1%的认知付出100%的行动,远大于100%的认知只行动1%,比学更重要的是“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