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庞德斯通,美国作家、怀疑论者。曾在美国麻省理工程学院学习物理学,现居洛杉矶。长期为《纽约时报》、《经济学家》等知名报刊以及美国一些电视台撰稿。迄今已出版著作十余部,其中《循环的宇宙》、《推理的迷宫》获普利策奖提名。其主要著作还有《无价》、《谁是谷歌想要的人才》、《知识大迁移》、《剪刀石头布》、《卡尔·萨根——宇宙生涯》、《囚徒的困境》、《如何移动富士山》以及《大秘密》、《更大秘密》、《最大秘密》系列。
庞德斯通都有哪些独居创新的思想呢?他对目前的经济、知识进化、社会趋势、以及出现于我们大脑中的陈旧观念如何看呢?哲学诗画特意精选了部分金句,一起来看下。
1.消费者其实并不知道一件商品应该卖多少钱,因为他们对成本一无所知,他们判断的依据只是建立在同类商品的价格上。
2.在主观上,没有什么绝对的东西,只有对比。“黑就是周围有一圈光环的白。”
3.混沌不同于量子不确定性。即使世界由完全确定性的原子构成,混沌依然存在。混沌和量子不确定性合在一起,使得预测更加困难。即使在理想状态下,不存在其他的误差来源,量子不确定性总是存在的。混沌现象把量子不确定性不断放大,最终量子不确定性膨胀到日常世界的水平,使得日常世界不可预测。
4.混沌,这是一个比较新的术语,指那些不可预测的确定性现象。科学的功能主要是预测。然而,我们周围遍布不可预测的东西:一道闪电,香槟酒的喷射,洗一副扑克牌,河流的蜿蜒。有理由认为,混沌现象是自然的,而可预测的现象才是异常的。“随机”现象和其他现象一样,受同样的物理法则约束。它们之所以不可预测,原因在于:在混沌现象中,初始状态的测量误差随时间呈指数增长。
5.为了对抗世界的复杂性,最基本的工具是概括。我们的大脑在很多层次上进行概括。科学是一种自觉的、系统化的、以概括为基础的简化手段,通过这种手段,巨大而辽阔的宇宙被打包进我们微小的大脑。
6.法国哲学家兼数学家笛卡尔在《第一沉思》中得出结论,他不可能绝对无疑地确知自己不是在做梦。大多数人可能会反对笛卡尔。比如此刻你就没有做梦,而且你知道这一点,因为梦境中的体验与清醒的生活不同。 然而,确切地说明二者的区别是困难的。如果清醒的生活是绝对无疑地、确定无误地不同于梦境,那么我们应当可以通过一个绝对可靠的检验区分此二者。无论是生活,还是哲学探讨,分歧由此而生。
7.经济学中的“锚点”是通过商品间价格的对比来暗示消费者做出非理性选择。
8.哲学家在自由意志和决定论之间制造了大量冲突。在确定性的世界里,怎么可能有自由意志呢?自机械论兴起以来,这个问题就困扰着哲学家。纽康悖论中的疑难很大程度上根源于此。
关于这个问题至少有三种思路。你可以说,压根就没有自由意志这回事儿,就这么简单。自由意志是幻象。 这个答案的麻烦在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在多数事情上是有自由意志的。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缺乏自由意志意味着你想做某件事,但是某些外部力量阻止你。如果有人告诉你,你大脑中夸克和胶子的状态被物理定律严格地决定,你很可能认为,你的自由意志不会向确定性屈服。
9.自由意志意味着由自己的意愿行事——即使自己的意愿已经被自己大脑的神经元状态预先决定了。如果你的行动已经预先决定,但是,无论你本人还是其他人在行动之前都无法预知,那么表面上的矛盾就被解决了。你当然可以问,这种决定论与传统决定论有什么差别?差别在于,未来依然是未知的。尽管做你想做的事,没有人从上面俯视着你,以确凿无疑的口吻念叨:“没错,事情就是这个样子,你照做就行。”
10.波普尔的“不可证伪”假说听起来不错,但是仔细思量则不然。一个假说不可能被证明为假的,这意味着此假说的内容如此之空洞,以至于任何观察都不可能与此假说发生不一致。这种假说实际上什么也没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