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宋高祖杯酒释兵权,宋朝就走上了文官政治的道路,武将在朝廷中地位不高。
传说,宋高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周世宗)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另一版本则说:一为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一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一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宋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无非两条,一是重文轻武,以文官制衡武官,以防武人拥兵自重,威胁宋氏政权;二是鼓励上疏进谏,约束后世的皇帝胡作非为。
虽然皇权与相权之争贯穿中国历史,但总体来说,文官的地位较武官更高。
王守仁虽然耳濡目染,儒学根基扎实,却对读书没有兴趣,他生性好动,喜欢玩打仗游戏,痴迷于象棋。高中状元的王华,非常希望儿子王守仁能够专心攻读圣贤书,继续光大门楣,因此千方百计引导王守仁用心于科举。
可是王守仁醉心争斗游戏,心逸难受。王华恼羞成怒,要求夫人对儿子严加管教,王夫人没有办法,索性把王守仁的棋谱和棋子全部抛到的滚滚东流的大河里。
王守仁伤心不已,写下《哭象棋》七律一首: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堕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流。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王华的第二招,是安排王守仁离开家乡,前往北京求学。王华高中状元之后,被直授翰林修撰,他把自己的生活工作安顿停当,第二年,即成化十八年(1482年),便请老父亲王天叙带着孙子王守仁踏上了赴京之路。
爷孙两个途经镇江,当地的好友在金山寺妙高台宴请王天叙,众人酒酣兴发,赋诗作对。随行的王守仁竟脱口而出一首七绝《金山寺》: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众长辈在惊叹之余,有人不免怀疑这是王天叙事先准备的作品,王守仁不过现场背诵而已。有好事者便以妙高台蔽月山房为题,要求十岁的王守仁当场作诗。
少年王守仁当仁不让,略一沉吟,口占一绝: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到京后,王守仁便进了父亲安排的书塾学习,小小王守仁初生牛犊不怕虎,向塾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何谓第一等事?”
老先生随口答到:“惟读书登第耳!”
王守仁竟然不认同,他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只是实现儒家理想的途径,本身不是目的,读书是为了明理,最终成为圣贤才是目标,可是很多读书人只是把读书视为登第的手段,小小的王守仁却已然明白了儒者的本色,从小就追求成为圣贤。
这一理想,引领了王守仁的一生。虽然王守仁还不明白圣学的真谛是什么,但他已经朦胧地意识到,世儒的儒学或许已经偏离了孔孟之道的正道。这就是王阳明后来反对理学,创立心学,在思想上的最早发端。
中国的文人向来自视为国家脊梁,《左传》提出:“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才是治学者的终极追求。
据邹守益文字:“方先生之幼失恃也,倜傥出常矩,龙山公(王华)欲夙其成,痛钤勒之……”
王华给王守仁请的塾师,有学者疑为吴伯通。
吴伯通,字原明,号石谷,四川广安人,亦当时名儒。明英宗天顺七年(1463年)会试第十五名,成化十一年(1475)任河南学政,创办辉县百泉书院、洛阳伊洛书院、汝南书院,并参酌白鹿书院规章,令各院遵行。成化十三年(1477)监试汴闱,任浙江学政,主讲杭州贡院,从学者数百人。
成化十九年(1483)父亲去世,居家八年,其间起院讲学,从学者众,有司为建甘棠书院,以供学者住读。甘棠书院在四川广安,吴伯通应该不会在丁忧期间受邀往京师,而王守仁也没有离开京师去广安。而且从王守仁与塾师那段有名的对话看,塾师似乎不可能是当时名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