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随笔:
35岁是大多数人的职业瓶颈期,很多人会对于35-40岁以及之后的职业规划感到焦虑和迷茫。但是,无论是以专业化路线深入发展,还是以管理者角色逐步提升,“管理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韶华易逝,珍惜机会,感恩经历,让自己的积累“更厚”。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沉淀,思考,再出发!
要点回顾:
《12个工作的基本》一书的作者是大久保幸夫。他在1983年毕业于日本一桥大学经济学部,同年入职日本人力资源巨头瑞可利有限公司。1999年,他创立了以人与组织为研究对象的机构——瑞可利职业研究所,就任所长。对于本书的阅读,我们将分四次进行分享。
同时,他还是法政大学研究生院的客座教授,专攻人力管理、劳动政策以及职业设计。
作为一个对人和组织有深刻研究的专家,在本书中,大久保幸夫并没有直接教我们如何应对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而是从工作的本质出发,向我们传授了一套适用于解决所有问题的基本方法。这些畅销日本十年的经典工作术,涵盖了所有工作方法论背后的基本原理。
大久保幸夫认为,只要掌握这12种基本能力,人们就可以从容不迫地应对职业生涯中的种种困境,从而解决职场问题,走向成功。
01关于职业的误解
大久保幸夫认为,求职者所追求的技能与企业真正希望雇佣的人才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偏差。这种偏差体现在: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更加成功,希望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得到更好的评价,所以我们会利用当前的工作去学习新的技能,或者通过业余时间进修,但结果往往是徒劳无功的。
这是因为,大多数人追求的只是流于表面的技巧和技能,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什么能力才是现阶段必须掌握的。最后,求职者实际具备的能力与社会真正需要的能力相脱节,然后在不断跳槽、不断失败的职业生涯中苦苦挣扎。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企业到底最需要我们拥有什么能力,而在了解这些能力之前,我们先来破解一下大多数人对职业存在的5大误解。
关于职业的误解1:职业生涯就是始终向着目标笔直前进。
不少人认为,在求职之前,我们必须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可是,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在一开始就找准自己职业生涯的方向,并且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当我们没有某个行业的实际经验时,很难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喜欢,是不是真的想做。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想尝试做某样工作的动机,只有在真正接触那种工作之后才会出现,对于没有做过的工作,是很难产生动机的。
第二,最初从事什么工作不太重要,因为人的想法是会变的,就算一开始从事那些自以为是心中所爱的职业,以后也有可能渐渐对其他的工作产生兴趣,然后慢慢才发现自己想走的是怎样的路。
所以,如果现在的我们暂时不清楚自己想做怎样的工作,也没必要感到焦虑。在面对就业这种重大抉择的时候,可以尝试通过一些分析和思考,去选定一种工作,这个过程是有价值的。但我们不应该觉得目标一旦选定,就必须贯彻始终。
大久保幸夫给准备就业的大学生做讲座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开始请以漂流的方式行动,过段时间再切换成登山型。”
也就是说,在我们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暂时没有终极目标和长期目标,那么我们可以先全力去追逐自己的短期目标,不要把重点放在做什么工作上,而是设法让自己置身于能够得到成长的环境中,锻炼12种基本的能力。在确定自己最终想攀登的高山之后,再向峰顶笔直攀登。
关于职业的误解2:只要持有资格证书,就能找到工作。
不少人认为,持有资格证书有利于找工作和跳槽,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无论求职者拥有多少资格证书,这对于就业的意义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因为人事部门看重的是工作经验,经验比资格证书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工作能力。
很多人在面试的时候,误以为自己拥有那些很难考取的资格证书,理应比其他人更容易找到工作,可是,如果没有实际的业务经验,资格证书对企业来说是没有那么大的说服力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学校还是会鼓励大家去考取资格证书呢?
一方面,学校或者培训机构的学员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职学员,他们不是为了考取资格证,而是为了在考证之余,补充相关知识;
另一方面,如果不能借助资格证书的形式明确体现出学习成果,那么学校也很难保持生源。
最近这几年,那些单纯凭应试教育就能考到的证书已经不受欢迎了。大量的职业能力评定制度应运而生,目的就是保持大家的学习热情,同时又能真正有效地促使大家的职业能力得到提高。
关于职业的误解3:只要学历高,就业和跳槽就有优势。
很多人觉得,高学历在就业和跳槽方面有很大的优势,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因为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是求职者对于基本能力的掌握情况。近年来,考研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当中,有些是希望将来能获得博士学位,成为大学教授。对于这些人来说,考研确实是一条出路。
但有些人考取硕士学位,只是为了将来在就业的时候占据优势,这就不一定能奏效了。因为有些人考研之后,选择优哉游哉地度过学习时光,如此一来,工作中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就得不到很好的锻炼,例如,书面表达能力、逻辑思考力、企划能力等等。
如果把读研当成是锻炼这些技能的机会,那么这段学习期就会大有收获;反之,不但虚度了光阴,也浪费了学费。
关于职业的误解4:过了35岁就不能跳槽了。
很多招聘广告都是以35岁-40岁作为年龄上限。根据日本劳动研究机构的一项调查显示,招聘的平均年龄上限是41岁。那么,过了35岁或40岁,就真的找不到新工作了吗?
其实,对于企业来说,他们录用人员的原因有两种:
第一,潜力录用。例如,对应届毕业生的录用,这一类的录用主要是期待他们将来有更多的可能性,所以选择从头开始培养。一般这种录用情况主要是针对20多岁的应聘者。一旦过了30岁,无经验者的录用就会变得很少。
第二,职业录用。这一类的录用主要是看经验、成绩,以及他们的即时战斗力。例如30岁-40岁的人,这种人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不需要接受特殊的教育就能派往现场,只要经过几个月的在职培训,就能独当一面。
从这两种录用中可以看出,并不是一旦年纪过了35岁,就毫无用武之地了。一切的重点在于:这个人是否具备在任何地方都通用的技能。如果没有掌握通用技能,年过35岁的跳槽就会成为一场苦战。
那么,年过35岁的人,如果想成功跳槽的话,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
一方面,需要具备业界通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然而,有些能力,这个公司需要,并不代表那个公司也需要。所以,我们需要根据自己擅长的领域,去寻找合适的公司。
另一方面,需要拥有作为领导者的扎实经验和技巧。一般对于35岁以上人员的录用,企业都是考虑直接聘请来接任管理职务。如果我们能以管理者的身份得到团队成员的信任,那么,年龄将不再是问题,甚至一定的年龄加上大量的业务经验反而更好。
关于职业的误解5:不擅长管理的人可以成为专业人员。
当人们处在35岁至45岁期间,一般会经历这样一个选择,那就是:应该以全面发展的管理人才为目标,还是成为特定领域的专家?
数据显示,人们立志成为专家的趋势比较明显。其实这些人之所以会选择成为专家,大多是因为不擅长以领导者的身份负责管理。可是,当他们往专家的方向努力的时候,往往又没办法获得专家级的专业技术和知识。所以,就会停滞在专职人员的水平上。
其实,大家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即使我们只是想成为优秀的专家,管理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什么呢?
因为一个人单打独斗,能力是有限的。只有站在项目负责人的立场,有效集结团队的力量,才有可能完成高水平的工作。所以,如果大家单纯地觉得“会管理就当全才,不会管理就当专家”,并且用这种想法来选择职业发展方向的话,今后将很难有大的发展和成就。
同样的道理,作为管理全才,虽然有专家可以辅助自己,但经营和组织管理本身就属于专业范畴,例如人才管理知识、风险管理知识、经营哲学、财务知识等,只有掌握这些,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所以,成为一个管理人员和成为一名专家并不是两条完全独立的路,也并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
本次,分享了关于职业的5大误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有所助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