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北宫奢为卫灵公赋敛以为钟,为坛乎郭门之外,三月而成上下之县(xuán)。王子庆忌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之设?”
奢曰:“一之间,无敢设也。奢闻之:‘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侗(tóng)乎其无识,傥(tǎng)乎其怠疑;萃乎芒乎,其送往而迎来;来者勿禁,往者勿止;从其强梁,随其曲傅,因其自穷。故朝夕赋敛而毫毛不挫,而况有大涂者乎!”
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
大公任往吊之,曰:“子几死乎?”
曰:“然”。“子恶死乎?”曰:“然。”
任曰:“予尝言不死之道。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其为鸟也,翂(fēn)翂翐(zhì)翐,而似无能;引援而飞,迫胁而栖;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食不敢先尝,必取其绪。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
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处;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削迹捐势,不为功名。是故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至人不闻,子何喜哉?”
孔子曰:“善哉!”辞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泽,衣裘褐,食杼(zhù)栗,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况人乎!
十行采集:
1.庄子用铸钟的故事,说明领导国家也一样,都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这样做才能够达到道家所追求的返璞归真的境界。
2.错彩镂金、雕琢华饰也被看作是一种美,但道家更强调的是直任天真、复归于朴素之道的美。孔子所谓“绘事后素”,推崇的这个“素”,也就是“复归于朴”的“朴”。
3.没经过雕琢的“朴”,只是一种原始低级的“朴”而已。要先有雕和琢的“术”,精雕细刻,对外在进行一种修饰,也是一种日积月累的追求与磨合,才能达到“复归于朴”的境界。
4.李白说诗的最高境界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正如《道德经》所言“大曰逝,逝曰远”,才能“远曰反”。
5.“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是超越技巧炫示的更高的境界,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讲究的是平中见奇,常中见鲜,于简洁中见率真,于质朴中尽现完美。艺术是如此,人生也是如此。
6.庄子并非完全否定事物外形的美,而是反对违反事物自然本性的人为摧残。
要“顺物之性”,尊重个性的发展,反对人为的束缚,这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回归天真本性的境界。
7.《道德经》“光而不耀”的道理:你要是特别优秀,格外突出,会招致非议甚至陷害。
8.有人觉得即便知道“直木先伐,甘井先竭”的危险,依然会为了义之所在挺身而出。
一行精华: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
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
触动,反思,改变:
1.雕琢之后再归于朴素,这里面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返朴归真,来到更高层次。“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这样的思想,可以运用在各个方面。之前庖丁解牛的故事也是很好的例证。
2.第二个故事讲了可怜的孔子,庄子总拿他开玩笑。枪打出头鸟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也让人动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