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美诗美文汇原创联盟
【菊言菊语】读经典,识唐宋词(一)

【菊言菊语】读经典,识唐宋词(一)

作者: 山中雏菊 | 来源:发表于2020-03-03 20:47 被阅读0次

                      这本书,这个人

          这本书应该是我目前为止,读的为数不多的书之中较大部头的,它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是生于北京,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现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的叶嘉莹老师的著作。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唐宋词十七讲》。


        还是先来说说这本书吧!此书是叶嘉莹老师在1986年回国后,应邀在北京、沈阳、、大连等几所著名大学的演讲录。共十七讲,故书名就叫《唐宋词十七讲》。书里重点讲唐五代两宋之重要词人,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璟,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十五家。叶老在自序里讲了这本著作的成书过程,以及这本书的特点。作为一名大家,想来写的书都会有些深奥,专业性较强,对于像我这种只喜欢浅显易懂的书的读者来说,是不敢涉足这类书的。可叶老说,由于她演讲的时听众包含了社会上各阶层各年龄的人士,上至六七十岁的老诗人、老教授,下至十六七岁的中学生与社会青年,所以,她在求精求深的同时,做到了大众化。读到这里,我有些期待了,就把自己当做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或者是社会青年好了。


    叶老的演讲有几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在介绍作者时,都特别注意其风格之特色与其所传达的感情之品质的差别。第二个重点是对词之演进和发展之过程的介绍。她在讲授每一家的作品之际,于叙述其个别的风格特色之时,也同时都兼顾了他们在纵向与横向之间的影响和关系。比如,冯延巳对于晏殊及欧阳修之影响,以及三家词之异同等。第三个重点是对词之特质及传统词评中两种重要模式的介绍。第四个重点则是在讲说中也结合了一些西方的理论。第五个重点是贯串于此一册讲稿之中的一个整体性的特色,那是她在讲授诸家之作品时,所冀望能传达出来的一种感发的力量。


    知道了这本书讲解重点,这是此书的大致框架。要想深入了解唐宋词的十五位大咖,这只是冰山一角,要想知道“庐山真面目”还需要进一步阅读感悟。


    最早听说叶嘉莹的名字,应该是在中央电视台的“朗读者”里。她的学者风度,文雅大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好像在“樊登读书”里听到樊登老师提起过,也曾在《读书――教师的第一修炼》这本书里看到徐飞老师推荐过这本书。但我没想到《唐宋词十七讲》是叶老所著。当我拿到这本书时,首先被它清新明丽的封面所吸引,白底红字,一朵淡雅的荷花宛在水中央。再看它的作者,原来是叶嘉莹叶老。书是人,人是书,人书合一,拿在手里有一种爱不释手感觉。


    这也只是我对叶老最浅层的认识,叶老到底是怎样的一位学者,还是先从她的学长刘乃和先生在“叙论”里的介绍吧!她讲课深入浅出,征引诗词,背诵如流,随手拈来,便成丘壑,说解明辟,有理有情,引人入胜,实在受益匪浅她的文章学问,世所称道。她的品质道德,刘乃和先生归纳出了四个“不”:第一个“不”指爱国之心,时刻不忘。除了她在“朗读者”中,我们能感受到的叶老爱国之心外,还可以通过她的诗词看出。她的多首诗词中,都写了对祖国母亲的思念之情,比如“从去国,倍思家,归耕何地植桑麻。廿年我己飘零惯,如此生涯未有涯。”绝句“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情有心生,这真挚的诗句,不都体现出她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吗?她的爱国之心还体现在这本书中,她的一场又一场的讲演中,当然还有我所不了解的其他方方面面。第二个“不”指“师生之谊,经久不衰”,她把当年听她的老师授课的笔记记录,历经多年颠沛迁徙,珍藏身边保存,三十余年后整理付印就是最好的证明。第三个“不”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遗余力。她几十年如一日,或研究,或著述,或传授,或讲习,年年处处皆如此。第四个“不”指,叶老淡泊无华,一尘不染的人格魅力。


    以上是我刚读《唐宋词十七讲》“叙论”“弁言”“自序”三篇文字后,对这本书,对作者叶嘉莹叶老的印象。期待走进《唐宋词十七讲》,走近叶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菊言菊语】读经典,识唐宋词(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edll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