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妈妈的困扰:
周末,妈妈正看手机消磨时间,业主群的新消息就来了,就习惯性的点开了,是张照片,一个小男孩坐在车顶上张牙舞爪,妈妈心想:这孩子够淘的啊!
可立马就感觉哪里不对,赶忙把照片放大了,这才看清楚,照片里的孩子就是自己7岁的宝贝儿子。
紧接着,文字信息就出现了:各位邻居,请确认一下,这是谁家的孩子,车上新添了许多划痕,不知如何处理?
妈妈有些慌,还有些生气,赶忙喊来了孩子爸:你说就这样不打声招呼就把咱儿子的照片发在群里,合适吗?
看了照片的孩子爸没接茬,气呼呼的冲老婆吼叫:这可是辆好车!你看看你,平时小打小闹你不管,还不让我管,你看他现在,都上车了,下一步是不是要拆房了?!
妈妈有点犹豫了,是该严厉的教训孩子一顿呢?还是应该和孩子说清楚,别人的车顶是不能随便乱爬的?
一个七岁的孩子,还能把别人的车顶当玩具,这是有点奇怪的。因为这种事极少发生,不是因为车顶太高爬不上去,而是因为绝大多数孩子知道,车是别人家的,车顶是不能爬的。
不过,有了妈妈略显奇怪的反应做注脚,孩子的这个奇怪行为也就显得有些合情合理了。
不用说是辆汽车,就是辆自行车,孩子给人弄坏了,做父母的是不是也应该首先想到给人家赔礼道歉以及合理的赔偿?这个妈妈可倒好,倒找起人家的错了,你说奇怪不奇怪?
让我更奇怪的是妈妈提出的那个问题:是该严厉的教训孩子一顿呢?还是应该和孩子说清楚,别人的车顶是不能随便乱爬的?
这不用进行“心理分析”,稍有点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妈妈的真实想法:她觉得这不是大事,孩子并没有犯什么不可饶恕的错误,不需要吹胡子瞪眼的教训孩子。
妈妈之所以问这个问题,只是她对自己的想法不太确定,想着找个帮手,比如正在写文章的我,她希望我支持她,希望从我的嘴里说出她想要的。一旦这样,成功了她就会说自己英明神武,失败了那我就成了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替罪羊——都是那个叫徐少波的胡咧咧的。
别人家的东西是不能(乱)动的,损坏了别人的东西是需要道歉和赔偿的,孩子犯了错误是需要进行(严厉)教育的,这些道理不都是明摆着的吗?这些对孩子的基础教育难道还需要文凭?还需要理论的论证?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但接下来,我要说一点关于惩罚的理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对一个7岁的孩子来说,他在大概率上知道自己干了什么,比如爬上了别人的车顶,那他知道自己这个行为的后果吗?知道他这个行为将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伤害吗?知道他这个行为会给父母带来什么样的麻烦吗?
在大概率上是不知道的。如果(真的)知道,就不爬了。
那孩子怎么才能知道呢?
需要父母告诉他。就像这个妈妈说的,要和孩子说清楚,别人的车顶是不能随便乱爬的。
可问题是,我们做父母的明确的说了,孩子也点头说知道了,那孩子就能做到吗?
我们从小到大知道无数的道理,比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比如“天道酬勤”,可我们又能做到多少呢?我们是不是能休息就不工作,能躺着就不坐着,能看手机就把书扔在一边?
那怎么才能让孩子记住并有可能做到?必须得让他吃些苦头,有些切身的体验。
对孩子来说,挨打、挨骂是苦头,父母的怒气冲冲、大发雷霆是苦头,罚站、罚劳动、罚不准玩游戏这些都是苦头,跟着父母去给人家赔礼、赔钱、道歉也同样是苦头。
图片来源于网络说的再哲学一点,这些都是惩罚的形式,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记住。孩子犯了错误,就必须要给予适当的惩罚,而惩罚就必须要有必要的形式。抚摸着孩子的头、温柔的、和颜悦色的对孩子说:娃啊,记住,别人家的车顶是不能爬的,知道了嘛?这是惩罚吗?这不是惩罚,这是在秀恩爱。
而惩罚的更大目的,则是保护孩子,保护孩子不犯过大的错误,不突破过于危险的边界,保护孩子能平安的、幸福的、自由的度过漫漫人生。
有什么疑惑尽管问
我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路人
关注同名(蓬勃育儿社)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育儿信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