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通的办法很简单。
起义。
但作为秦政府公派的大员起义,殷通又有两点疑虑。
一是作为秦政府官派的官员,在地方上缺乏一定的地缘关系,没有足够的声望,无法聚敛大量的人气,也就得不到广泛的拥护。特别是会籍郡是原来的楚国故地,地方元老势力强大。这些人在地方上根植很深,如果能够得到他们的拥护,那么起义就是水到渠成的问题,反之,起义将存在极大的困难。
二是如果请地方势力的领头羊来主持,自己会不会被架空。
那么针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有没有一个好的办法,既可以合理的利用地方势力,又可以有效的防止地方势力的强势做大呢?
《史记》上记载这一段历史的时候,讲殷通在想到项梁,同时还想到了另一个人——桓楚。桓楚这人历史上有记载,正好当时因为触犯秦朝法律而逃亡在外,据殷通此时的想法来推断,此人在会籍应该有一定的人气,应是大族之后,而且应该较易控制,勇猛而缺少心计,是猛将而非智士。
由此可见,殷通能做到秦朝的地方大员,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人相对来讲不简单。他深知项梁在地方的影响,这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用好了,就是一把无坚不摧的利器;而如果一着不慎,就可能是掘墓的斧铲。
所以,他才想到了桓楚,以他来制衡项梁。
相通这些后,他召见项梁,对他说:
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後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江西都反了,这是上天要灭亡秦的时候啊!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制与人。然后,他说出了他的想法:
我想起义抗秦,让你和桓楚做将军。
项梁听了,对他说: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桓楚现在逃亡了,只有我侄子项羽知道他在那儿。
这就是两人智力上的交锋了。殷通很聪明,但项梁更富智谋,对天下大势的掌握也更全面。这时候,谁起义,谁就拥有了主导权和领导权。殷通的计谋是利用他,而又不完全信任他。之所以提出桓楚,无非就是用来牵制他。
这时候,项梁怎么做呢?他出去了一下。
《史记》上记载:梁乃出,诫籍持剑据外待。
这段话在史书上应该是有出入的。这种大事情,项梁和项羽之间应该有一个商量的过程,或者说是二人在到来之前就得到了风声,预作了准备。项梁的“乃出”也无非就是取得项羽的支持,项羽不但是一个战争的天才,他还是一个战阵上的猛将。如果没有他的支持的话,项梁所谋,极有可能就落空了。
交代好了项羽,项梁再进入殷通的房内,他就可以很坦然的请殷通召见项羽了,因为他已经预先设好了一个扣:
只有项羽知道桓楚的地址。他断定殷通要召见项羽。
果然但他提出请殷通召见项羽的时候: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