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借助生活经验引导理解诗意

借助生活经验引导理解诗意

作者: 伊人微语 | 来源:发表于2023-10-09 23:14 被阅读0次

      前段时间听了一节三年级的语文课,执教老师上的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说实在的,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首诗里有好几处真的是挺难懂的,比如:“擎”是一个生活中不常用到的生僻字,不要说孩子了,成年人也很少用这个字,比较难联系已有阅读经验来理解它的意思;又如“雨盖”,生活中一般用“雨伞”、“伞盖”,而不用“雨盖”,孩子们也不一定能理解它的意思;至于“菊残”、“傲霜枝”、“橙黄橘绿”,也都是孩子们不容易理解的词语。

      那么,老师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们理解它们的意思呢?

      通常古诗词的教学,反复朗读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通过反复朗读,其中的意思自然就能理解了。我以为这样的理解要建立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与阅读基础上,诗中的“擎雨盖”和“傲霜枝”或许还不能通过熟读来达到理解的目的,那么,这就需要老师寻求别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

      教材上提供了两个方面的资源可供利用,一个是注释,其中有对“擎”字的释义:“举,向上托。”另一个资源就是一幅诗人站在荷塘边的图片,一幅水墨画,上面可见淡淡的残荷。虽然注释可以帮助孩子们从字面上理解“擎”的意思,但是也只能从字面上理解意思,而不能给予孩子们直观形象的理解,那幅淡淡的水墨画也许能让孩子们知道画面上画的是残荷,却也无法理解“擎雨盖”的意思。同样的,生活在南方的孩子对于“霜”是不了解的,那么理解“傲霜枝”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那么怎么办呢?我以为,最好的办法是联系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助力理解。孩子们在生活中都见过盛夏时节荷叶舒展、荷花盛开的样子,一年级的时候也学过《荷叶圆圆》这篇课文,所以他们对夏季的荷叶是有生活基础的,老师引导孩子们联系他们知道的荷叶的样子,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描绘荷叶,他们应该能描绘出荷叶像一把打开的伞的形象,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让他们回到诗中理解“擎雨盖”就能够水到渠成了。这时候,老师再出示一张残荷的图片,孩子们自然就能悟到“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意思了。这样带领他们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他们不仅能明白诗句的意思,还能在脑海里对盛夏与秋天的荷叶进行对比,充分感受到荷叶在秋天凋零的样子,为后面理解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奠定基础。

      接下来,同样的,“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句也可以先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平时看到的菊花的样子,再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菊花绽放的季节,与别的花绽放的季节、天气进行对比,帮助孩子们理解“菊花凋谢后枝干依旧傲霜挺立”的特点,孩子们见过菊花,经过老师的引导,也知道很多花是在春夏季节开放,而菊花是在秋天寒霜的季节里开放,从而感受到菊花的坚强。

      最后,再引导孩子们回顾每年橙橘上市的时节,帮助他们认识到秋冬季节同样有美好的风光,从而理解每个季节都有属于那个季节的美景。

      这样,孩子们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就能够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同时在脑海里产生不同季节的美的风景,也就能比较顺利地明白苏轼写这首诗赠予刘景文的意图了。比起只阅读注释,由老师直接给出词语的意思,也许这样联系实际能让孩子们学得更为轻松,理解得更到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借助生活经验引导理解诗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ekw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