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大家分享的内容是《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第103章到第106章,它们分别是《作家姜广平》《石牙沟种谷》《乡村吟唱》《天上人间》。
这四章在前几章介绍《蒋坤元的故事(小学生读本)》的基础上,笔锋一转,用一小段话过渡,“一个优秀的人身边必定会有一群优秀的人。蒋坤元在《酒逢知己千杯少》中还提到了一个人,那就是著名的评论家姜广平。”由此隆重推出了本部作品中新的人物——姜广平老师。
为什么整部作品的中间部分要介绍姜广平老师呢?大家先看对他的介绍。
姜广平,1964年生于江苏兴化作家、著名文学评论家、教育学者。从事20年基础教育工作,曾被著名教育家、民进中央副主席、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赞誉为“中国教育写作第一人”。现任南京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师博览》杂志江苏采编中心主任。
由这段人物简介可以看出,姜广平老师是个重量级人物,他的头衔颇多,其中一个就是著名文学评论家。
姜广平老师之所以被誉为著名文学评论家,是因为他的评论超群绝伦,他的评论直击人心、深入骨髓。
一、姜公评蒋公。蒋坤元老师把姜广平老师作为自己的知己,他的文章《酒逢知己千杯少》,便是最好的证明。
姜广平老师给蒋坤元老师的许多文章都写过精彩又深刻的评论。
在蒋老师的《陈年江南的感伤与怀旧(江南水乡的某些记忆)》中这样评价,“蒋坤元涉笔于今而情牵于已逝,在沉静舒缓的笔调里,流淌着一种陈年江南的感伤与怀旧的韵味,情味悠长,牵动着已逝的日日夜夜。这可以认定为是蒋氏散文何以能够打动人的根本原因吧!”这段评论一语中的,一下子找到了蒋公的散文如此吸引人的根本原因。而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写评论无论如何也无法达到这种深度的。
他在《蒋坤元 改写60后精神的脸谱与血脉的族谱》一文中这样评论:“他以这样的方式形成自己的绝地崛起,而这样的挣脱与崛起,恰恰形成了我们60后人的精神丰碑,更何况蒋坤元的正翔事业以上亿的数据,改写了60后人的脸谱与族谱。
蒋坤元以更勤奋的写作、著作等身的强大,改写了六十零后的精神与血脉,所以我觉得看蒋坤元是要看到他身上的60后的精神风貌,而正是这一点,蒋坤元代表着60后的一代人,向世界向人们证明了这一代人的永恒的价值与高贵的意义。”
我在评论蒋坤元老师的时候,只是从他的一些事例看到了表象的东西,我只看到了蒋坤元老师的个人价值。而姜广平老师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他看到了蒋坤元老师的社会价值以及对这个时代的意义。
对蒋老师的认识,我只能停留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第一重境界。而姜广平老师不仅超越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第二重境界,达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第三重境界。
在《蒋坤元的存在改变了简书的人文生态》一文中,姜广平老师这样评价蒋公:“蒋坤元进行着一种简书文化创建行动,这可能是在国内写作平台上少见的行为,他却能好整以暇,精心地进行着简书文化的打造。他写自己的书,不慌不忙地写着自己的书;他做正翔语推送;他推荐简书优秀作者,他在简书传播着一种正能量,他其实是在为改变简书的人文生态而努力着……”这段评价中肯而又贴切,蒋坤元老师虽然日理万机,但他始终胸怀天下,以文化人。他不仅在现实社会中做着公益,而且在简书这个网络平台,将简书的优秀作者推送到读者的面前,甘当伯乐,把一匹又一匹的千里马在简村深处挖掘出来,这样的眼界、这样的情怀、这样的胸襟,又有几人能有呢?
当蒋坤元老师因病淡出简书时,无数简友为他担忧,为他着急;当他病愈之后,在简书文章评论区向大家报平安时,有很多文友纷纷前来向他祝贺,由衷地为他高兴。简友们如此敬重、如此拥戴蒋坤元老师。是因为他为简书、为文友们付出太多努力的结果。
姜广平老师是真正懂蒋公的人,所以他对蒋坤元老师的评价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最准确到位的。
二、姜公评彦国。李彦国老师和姜广平老师的相识是因为蒋坤元老师,蒋坤元老师和稻香老农老师是好朋友,姜广平老师又是稻香老农老师的弟弟,没有蒋坤元老师,李彦国也许根本吸引不了姜广平老师的注意力。
李彦国老师的一篇文章《石牙沟种谷》得到了文学评论家姜广平老师的高度赞誉。我们一起看一下他对李彦国老师的文章及其本人的高度评价。
“李彦国将会将他的王金庄非常成功地使白驹嵌入到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中,成为一大人文亮点。”
“李彦国是一个非常值得期待的散文作家。”
“李彦国也将是在简书上成长的最好的优秀散文家之一。”
不仅如此,他还专门研究李彦国的散文,写了一篇《代序: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歌哭于斯的乡村吟唱——李彦国散文研究之一》,他是这样介绍李彦国的。
“只要他在他的王金庄,和他的驴子一起,深刻地坚守,执着地守望,那么李彦国也将成为一个继刘亮程之后的一个优秀的乡村作家,一个将乡村的诗意与文化内涵呈现给世界的一个作家。”
在《土地情结(1)》里,姜广平老师这样评价文章的结尾,“作品在这里戛然而止,以一种呈现伤痛方式的文字,把读者的心魄一下子牵扯进作品的情境里。”
在《土地情结(5)》里,他这样评价文章内容——“我成了毛驴”“土地将归向何方?”通篇满溢着一种焦虑和忧伤,而在焦虑与忧伤中又不失幽默。
他这样评价最后文章一句话“天上人间”——一句天上人间是写蒋坤元的杏花春雨江南与作者所处的骏马秋风漠北的美学差异,我想应该还有着一种生存意义上的差距与忧伤。
通过这些分析,姜广平老师得出这样的结论,“李彦国是一个极为细腻的散文作者,他能够捕捉到生活、习语中极其细腻的传神之处。”
作品恰到好处地引入姜广平老师的评论,不仅让我们对蒋坤元老师和李彦国老师的认识更加深入,而且让《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这部作品也有了美学价值,属于画龙点睛的绝妙之笔。
姜广平老师之所以能写出这么好的文学评论,首先得益于他拥有着广博的理论知识,从外国的著名作家福克纳、卡朋铁尔,到中国的苏童、孙犁、刘绍棠、刘亮程、毕飞宇等,他熟悉他们的作品,对他们的写作背景如数家珍,对他们的写作特色了如指掌,所以姜广平老师的评论有高度、有深度,还有厚度。
二是有自己的思想。要想真正写出精品评论,除了有丰厚的阅读积累外,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姜广平老师就是一个有思想、有内涵的评论家,他从来不随波逐流,从来不趋炎附势,他的评论总有自己的独特见地——“唉,我古老的民族,生生不息的土地,至于今,仍然有着刀耕火种的族类,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背负着自己与土地的命运。”这一声叹息,满溢着无尽的悲凉与哀伤,同时也是对现今文明社会中的农民与土地尴尬状况的深深思考。
而反观我自己,我曾写过的读书笔记、读后记,其实是停留在低水平上的。只是停留在表面,往往是浅尝辄止,并没有进行深刻的剖析——剖析一部作品的思想内涵,剖析里面的人物形象,剖析他的行文特点。
所以,我要扬长避短,阅读与学习的时候,不仅要多读深读,就像古人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样。
在多阅读的同时。还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别人的思想可以拿来借鉴,但一定要加入自己的想法,最后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样的阅读与写作才是真正的学习与思考、才是有效的输入与输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