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这条被沈从文先生的如椽大笔写得活灵活现的河流,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沈从文时代的白河。
酉水古称酉溪,武陵五溪之一,又称北河、更始水,为沅江最大的一级支流,也是恩施州第二大河流。据《汉书·地理志》载:“酉源山,酉水所出,南至沅陵入沅,行千二百里。”
此时的景象如画如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只觉得我在画中走,在画中游,只时候只缺一扬帆的木船载我一直南下,一直南下。
会雇一船夫,我便站在船头,穿着古人风流倜傥的衣着,右手拿把有山水画且附有诗词的折扇,将情谊寄托山水之间,看水中倒影,看一旁青秀山峦,看鸟儿飞过,看鱼儿游过,看山上不动,我在山中游。
酉水自古就是上游重庆酉阳和湘西龙山、中游保靖、下游永顺和古丈等地沿岸百姓通往外界的主要通道。《禹贡南条水道考异注》上记载酉水:“上下皆大川,通舟楫。”夏商时期即有槽船在河中摆渡和进行短途运输。到了秦汉时期,酉水的航道已臻完善,船只运输已很普遍了。
酉水河谷狭窄水深,水势湍急,险滩频生。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船舶主要靠水流和风力推进,靠人力牵引。船工们在撑篙、拉纤、摇橹时要发出沉重的呻吟,在搏激流、闯险滩时要吆喝着统一节奏,集中力量。千百年来,逐渐形成了一种粗犷雄浑、高亢激昂、呼喊夹着歌唱的调子——酉水船工号子。
正如上述记载,酉水河的水道并不是一帆风顺,遥想当年船工们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才能平安着陆,这又让我想起的《边城》,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唱歌人是傩送,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
虽然是艺术作品,但酉水河的险恶也因此略知一二,突然觉得自己没有前人顺游而下的勇气和魄力,因这险要的地势退缩了许多,万一一步小心就喂给了河中的大鱼充饥了怎么办,那时候《大鱼海棠》里的鲲会赶过来救我吗?它会在现实生活中出现吗?想到这立马打消了雇船南下的念头。
后来,酉水河上拦河筑坝建起了几座电站,加之交通方式的变迁,2002年,酉水全境通航的历史正式结束,酉水河谷里的船工号子也随之沉落在光阴里,我游玩时的念头也被彻底打破了,不能依水南下,那就静静的看着悬崖下的酉水悄悄前行吧。
一下河床很宽,水面平静的没有多少涟漪,一下又突然汇聚起小瀑布流入下一个河道,这是刚修成的木质栈道,木栏上涂的木色漆还是崭新崭新的,在这里将自己的思绪寄托山水,寄托自然,山水自然不能言表,可是无声胜有声,竟别有一番诗意。
至于乘船南下之事,有缘定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