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香积寺逸夫中学 白红英
设计思想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课文材料,给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一理念。通过课堂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在听、读、说、找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显奇的美好意境。作者用歌行体描绘了边塞的奇异风光和雪中送别友人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意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积累,语文教学应以文体阅读为核心,培养他们对某一文体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歌行体诗歌的特点及作者的创作风格。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诗歌作品各自的形式特点与审美风格,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情感。
教学目标
1.积累有关岑参的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词汇,领会每句诗的含义,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3.背诵并默写本诗。
教学重点
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教学策略
1.自主、合作、探究
2.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前准备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学生:自主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1.教师简介歌行体诗歌。
2.板书课题并解题。
天气:雪天
人物:武判官、诗人
事件:送别
明确: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
(一)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岑参、背景资料等。
1.作者简介
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其诗早年以风格绮丽见长,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大变。岑参曾两度出塞,在新疆前后呆了六年,对军旅生活和边地风光有着切身的体会。其诗气势宏大,风格奇峭,想像丰富,色彩绚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
2.背景资料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 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的能力,让其成为一种习惯。
(二)分层推进式诵读诗歌
1.听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要求:注意正音、节奏、语调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 角弓/ 不得/ 控,都护/ 铁衣/ 冷/ 难着。
瀚海/ 阑干/ 百丈/ 冰,愁云/ 惨淡/ 万里/ 凝。//
中军/ 置酒/ 饮/ 归客,胡琴/ 琵琶/ 与/ 羌笛。
纷纷/ 暮雪/ 下/ 辕门,风掣/ 红旗/ 冻/ 不翻。
轮台/ 东门/ 送君/ 去,去时/ 雪满/ 天山/ 路。
山回/ 路转/ 不见/ 君,雪上/ 空留/ 马/ 行处。
2.积累字词,学生译读
要求:分组对照课下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小组讨论,老师解疑。
积累字音字形词义:
岑cén参 shēn 散sàn入
狐裘 qiú 锦衾qīn薄 bó
都dū护 冷难着zhuó
瀚海hàn 阑lán干
中军置zhì酒 饮yìn归客
琵pí琶 pā 羌 qiāng 笛
辕yuán门 风掣chè红旗
3.男女生竞赛读:相互交流朗读效果、情感的处理。
4.自由朗读吟诵:把自己想象成诗人岑参,揣摩感情自读诗歌。
5.全班齐读:女生读前十句诗句,男生读后八句诗句。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推进的朗读吟诵的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吟读中入情、入境、入心。
(三)疏通文义
1.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有疑问的地方,做标记。
2.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其他小组解答。若学生不能解答,则教师解答。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
师生评价。
设计意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品读诗歌,体会感情
1.咏雪部分诗句共同显示了胡地的雪的哪些特点?(奇美 奇寒)
2.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胡地的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
明确: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
3.为什么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作者却能表现出如此昂扬向上的情绪呢?
明确:这和当时时代背景和诗人自身的经历有关。
(补充资料)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边境少数民族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他们描写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
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的。
4.诗人写送别表现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牵挂 依依惜别)
5.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①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设宴饯别 情深义厚(军营饯别奇寒图)
②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雪中送别 依依不舍(东门惜别惆怅图)
③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依依惜别 难分难舍(别后雪地思乡图)
6.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什么联系?
明确: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咏雪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在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
7.学生用固定的句式来表达心中感受(教师根据回答完成板书)
多媒体显示:我认为诗中——————句写得好,原因是—————。
示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甲同学: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乙同学:比喻的本体是雪,喻体是梨花。以梨花喻雪非常贴切,不仅写出了雪的洁白,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作者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做春光来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
丙同学: 这两句诗描绘了边塞大雪纷飞的情景。这个比喻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它创造了一个瑰丽的、富有诗意的、春意融融的境界,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
8.集体背诵诗歌。
设计意图:在理解诗歌内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精彩诗句进行赏析,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全诗以“雪”为线索,以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情景交融。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设计意图:本文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让学生重视赏析景物的描写手法,都来做文章的研究者吧!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课外搜集并整理古代送别诗。
设计意图:积累古诗文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拓展课外阅读。
五、板书设计(师生完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咏雪: 比喻、对偶、互文、细节描写(奇异瑰丽)
送别: 夸张、渲染、留白(依依不舍 无限惆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