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一,到上课的时间,才发现——坏了。
该上《台阶》这篇课文了,而我,还没有备课,也没有读懂文章,不知道,这篇像散文一样的小说到底想表达怎样的主题。
早读课结束,紧接着就是连续两节语文课。想要备课时间,已经没有了,那就硬着头皮上讲台,跟学生闲聊一下《台阶》吧。
上课伊始,导入《台阶》,学生读课文。
初读课文完毕,进入交流环节。
“课文读完了,谈谈你们读完这篇课文的感受吧?畅所欲言,可以是疑问,可以是印象最深的内容,可以是对文章的看法,无所不可说,说出内心的感受。”我跟闲聊开启。
“老师,读这篇课文,我看了一下课后的阅读提示,我发现课后提出的两个问题‘你是怎样看待父亲这一形象的?应该如何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我真的没看懂,作者塑造父亲这一农民的形象到底想表达什么,小说的主题是什么?”潘佳琦说出自己的想法。
“”嗯嗯,老师,我也没读懂,不知道到底想表达啥呢。”其他同学对潘佳琦的说法,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都不约而同地应和着。
“老师,我感觉这篇小说更像是一篇散文,给人感觉特别真实,文章中有好的细节描写,看着就像真实发生的事情一样。”赵戈同学谈自己的看法。
“老师,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洗脚的画面,竟然一年才认真地洗一次脚,洗出了一盆泥浆,还有一层沙,我感觉不能理解。”刘昌昊小同学如是说。
“老师,我觉得这篇课文应该是赞美勤劳质朴的父亲的。”
……
“老师也有同感,这篇小说的主题,不像大部分小说的主题那么鲜明,所以,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独特的思考。本来,文学作品的理解就具有多义性,不是有句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所以,你们可以依据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思考,只要有道理即可。”我针对学生没读懂文章的问题,开启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大胆去思考,去解读,去谈自己的理解。
我让孩子们有了自己的思考后,可以同桌或者前后桌交流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讨论讨论,积极性高涨,谈的热火朝天。
接下来,学生谈刚才的思考结果,似乎还挺有道理呢
“我觉得,小说想要赞美像父亲这样质朴的农民,父亲为了建高一级的台阶,今天一块砖,明天一片瓦,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坚韧而执着。所以,小说赞美像父亲这样的一个吃苦耐劳,坚韧执着的人。”
“我觉得,小说透露着淡淡的忧伤,父亲不辞辛劳辛苦了大半辈子,高台阶的新屋建成了,父亲却老了,什么也不能做了。”
“父亲建成高台阶的新屋,为了实现自己被人尊重,有尊严地活着,但是,好像新屋建成后,并没有实现当初的愿望。反而无所适从了,有点心酸。”
……
就这样,我们竟然闲聊了一节课。也不知道聊了啥,起到了什么作用。
课后反思:
没有备课的课堂就是散乱的,无序的,引导也是没有章法的,不得当的,问题很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