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的作用和重要性想必早已深入人心,它被看做是学业和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这已成了社会共识。
虽然专注可以助力我们的学业或者事业的发展取得更好的成就,但太过专注也是一种害。
托马斯·爱迪生是历史上最多产的发明家之一,名下拥有1000多项发明专利。如果杰出的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只知道专注的埋头苦干,苦心钻研他的研究发明,大概他的一生也不会取得1000多项发明的非凡成就。
爱迪生之所以有如此非凡的创造力,离不开他在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间来回切换的工作技巧。
据说,爱迪生在遇到棘手难题时往往会先去小睡一会,而非废寝忘食的努力攻克。在睡醒后的瞬间,爱迪生会抓住发散思维留下的碎片找到新的解决方案。
著名的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多瓦多达利,在他的艺术创作过程中也是通过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间来回切换来获得更有创意的灵感。
愚公坚韧不拔移山的精神一度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移山这条路上,愚公和他的后人走的坚定而专注。
现在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愚公不是一味的去专注移山,而是时不时的转换一下思维,可能他可以发明和创造更多有利的工具,发现和创造更多的走出大山方式和方法,更高效更完美的完成心愿。
备受世人推崇和瞩目的一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在研究和参悟朱熹理学思想和格物致知论时,曾一度废寝忘食甚至不眠不休三天三夜,如此专注的研究和参悟却一无所获,人反而病倒了。病愈后的王阳明果断放弃对朱熹理论的研究和参悟。反而投身于其他事业。先后辗转投身于道教、官场、文学、佛教、军事等领域,半生的沉浮和摸索,最终在龙场参悟和反省的过程中,于某夜瞬间顿悟,并逐步创建了自己的心学体系,成为一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圣人。
如果王阳明研究朱熹理学第一次格竹子失败之后再继续专注于朱熹理学思想的研究,我想,能不能取得后来的成就暂且不说,但就当时的情况来看,能不能有命继续研究都是个问题。
因此,专注虽好,但太过专注也是一种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