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名要趁早,张爱玲的这句名言特别适合韩寒。
高晓松也说过韩寒是一位特别聪明的人,但是在高中七门功课不及格,只好办理休学。七门功课亮红灯,只因为韩寒偏科严重,一心在创作《三重门》。
在办理休学时,老师问韩寒以后靠什么生活,当韩寒说稿费时,所有老师都笑了。当时旁边有一个被派到香港留学的学生,老师嘘寒问暖了一个多小时,可以想象韩寒当时有多么凄凉。
好在韩寒真的特别努力又聪明,1999年上海《萌芽》杂志社与北京大学等七所高校联合举办全国中学生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韩寒以《杯中窥人》荣获第一届一等奖。
随后,二十一万字的长篇小说《三重门》出版,引起巨大轰动。十七岁的韩寒,年少有为,在文坛创下骄人成绩。
韩寒终于做到了如他爸爸所说的:既然已经出来了,以后就要努力,他们现在可以这么笑你一次,以后不要再让人家这样嘲笑你了!
面对名校的邀请,韩寒潇洒地拒绝了。由于韩寒的文风风趣幽默又一针见血,加上退学的事情,被贴上了“极端少年”“叛逆”的标签,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和讨论,当年被称为“韩寒现象”。尽管如此,很多人奉韩寒为偶像。
真正喜欢他的人,是这样评价的:“在所有的赛车手里韩寒的文章是写得最好的!在所有的作家里韩寒的赛车是开得最好的!在所有的作家兼赛车手里韩寒的歌是唱得最好的!”
刚开始我也被媒体断章取义的文章带跑偏了,觉得这个人说话怎么这么狂妄自大。但当你真正去读他的作品,发现这真是一位风趣幽默的可爱少年。
如今再回头去看韩寒当年面临的那些争议,是是非非,让我想起了《陈情令》中的魏无羡:是非在己,毁誉由人,得失不论。我想韩寒老师,也是那般心境吧。
韩寒的魅力,除了帅气逼人,鲁豫老师点出了亮点:“你有一点跟那个年龄的孩子不一样,你十六七岁的时候就有了非常明确的想法——自己以后要靠稿费来生活。”
韩寒那个时候才十几岁,就知道不想花父母的钱,就知道去分析自己身上有哪些一技之长能够养活自己。想想十几岁的自己,真是天壤之别。
韩寒的早慧,与他从小热爱阅读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多多阅读总是受益终身的。
最后分享韩寒一件好玩的事情:
鲁豫:听说你接手机老是说,韩寒不在,我是他爸。
韩寒:以前是这样,因为我爸跟我的声音有点像。有时候看到陌生的号码,他们说找韩寒,然后我就问,你有什么事吗?因为万一是天大的好事,推掉了也不好。但如果是一件特别讨厌的事,我说哦,韩寒不在,我是他爸爸,然后电话那边还说叔叔你的声音真好听,结果我一高兴,就说我爸的声音一直这样,就露馅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