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衷
大概从去年开始,就想做一个长期的访谈计划。我和中国同年龄层的朋友,最早开始接触是十五年前,国中毕业陪家人去郑州。那里有机会和年龄比我大个两、三岁的亲戚孩子四处走走,但那时还没有观察的能力,以及一双慧眼。
10年开始,在欧洲有机会接触比较多的留学生,加上那时为了取材,本来就做了许多认识新城市的准备工作。尤其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共通语言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互相进行信息交流的时间随之增加。
回国后,许多在欧洲的见闻都成为我写作的材料。13年我去了上海华东师范进行为期半年的交流,那时又和之前一直保持联系,以及当时留学生圈子的其他归国学子有机会重新碰头。
几年下来,大家各自有生活上的不同增长与体悟,让我在交流期间萌发强烈的动机,要把这个主要为八零前后,尚处于开拓自我一片天地的社会中坚份子们,他们的理想与奋斗记录下来,供同属中坚份子的台湾一代,以及想要了解中国现况的台湾人一个打开眼界的平台。
所有访谈内容皆为笔者亲自与访谈对象晤谈,这几年认识的几位各行各业的朋友均很热情的接受我的访谈邀约,愿意和我一同构作这个长期的计划。我不是想为特定的群体发声。而是深感台湾作为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屿,身处于一个信息爆炸却经常操弄于各大特定媒体的现代公民,我们应该要尽可能的知己知彼,了解外在世界的变化。眼界狭隘就像无形的高剂量辐射,有可能造成一个世代的人们的国际观、生涯规划与公民意识发育不良,甚至长成畸形儿的危险。
网络上已有其他热心的网民,透过他们各自拥有高度连结性的不同平台,从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那里带回宝贵的力量,我所谓「良性刺激的文化冲击」。
希望有更多人能一起做这件事,不只是两岸,或是我们熟悉的国家,世界之广大,我们需要更多「看看别人,想想自己」的镜子。
回到第一次的访谈主题,上海的归国留学生(对岸称「海归」)数量相当多,一般台湾年轻人带着台湾学历来到中国,和这些人亲土亲的归国留学生相比有何优势与劣势?而出国留学又能为留学生带来哪些竞争力?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抛开对中国与外国的臆测,直接面对的问题。
受访者小介:JIN
◎ 上一份工作职称和性质:营销主管
◎ 公元几年到几年在法国读书,留法前与在法国读的是什么专业:2008,国际贸易,营销学
◎ 认为自己和他人相比,在职场最有竞争力的部份?年轻:)
◎小记
第一次访谈的对象,JIN是一位八零中后段,出生湖南,远赴法国留学,再回到上海工作的年轻人。我和她透过一位已经在巴黎拿到工作居留(这很不容易,特别对一位非法籍的人来说,在法国谋得正职能享有很多福利,如同日本,不像台湾资方可以很轻易的开除劳方,故在聘任正式员工上的考虑与评鉴标准相对也比较高),但在我当年认识时还是留学生的朋友介绍。上海期间JIN正在一间法商企业工作,2014年初该企业上海部门解散,趁着JIN求职之际,于三月开始进行访谈,近日就我所知JIN已经找到新工作了。
§访谈实录(提问者为作者,以下简称「我」):
我:您回来中国多久了?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去法国,而不是其他国家留学?
JIN:两年多了。说是选择不如说是刚好有这样一个机会。不过,相比大多数英语国家,可以多学一门「浪漫」语言的法国显然更受青睐。这也可以算是考虑到未来竞争力的一个方面吧。
我:以上海为例,如您从事商贸方面工作,外语能力对求职的帮助有多大呢?之前曾听其他在上海工作的大陆友人谈到下班后会去进修外语,可以说外语能力不佳的工作者,已经很难在大陆一线城市谋求好工作了吗?
JIN:一同工作的大多数是外国人,法语英语用的时间比中文多。我有很多本地招聘进来的同事都有外语的困扰,现在经过我们公司的历练,外语都提高不少,身价提高很多,其中一部分人为了寻求职业发展选择留学。
我:在法国留学的经验(校内)让您学到了什么?有什么特别的回忆吗?
JIN:课程设置相对国内更为实际和灵活,学习方式都是团队合作,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课堂演讲来全面的评价学生。如果总结成学习到的具体某项能力的话,最显著的应该是沟通能力。无论是上台做陈述还是和老师、同组成员之间有效地讨论。关于这一点,外国学生应该都体会很深,因为语言能力不足,也不敢主动发言,找到愿意同组的法国同学很不容易。这个适应和争取的过程很痛苦,老师也不会像在国内的老师一样帮助你解决。经过长时间的磨合,直到有一次同组的法国学生们需要依赖我去完成谈判课的时候,我才体会到努力带来的质变。
我:您在这部份的看法谈到「老师也不会像在国内的老师一样帮助你解决」,可以多谈谈中国和法国两边教育中师生对于学习的观念与互动上的差异吗?特别就您认为属于双方优缺点的部份?
JIN:国内老师大多数灌输知识型,课堂上老师主讲,学生不被点到就不讲。法国几乎都只有引导没有标准答案,这让我们中国学生适应了很久。。。一般就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让大家都尽量发表意见,老师不评价对错,会让你学会多方面的看问题。相比较而言,灌输式的教育就想提前知道答案的迷宫,看似让你更快到达目的地,但是碰到下一个难关很难真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授之予渔的区别。但是法国的教育也并不是真的完全好,像我们以前讨论过的,过于开放的讨论,会被同学的程度影响-也就是如果身边没有利害的同学,很可能讨论趋于平庸,学不到更多。
我:在法国留学的经验(校外)有什么让您印象深刻,不同中国文化间的冲击吗?
JIN:法国其实是一个和中国有很多内在相似点的国家,大部分人无宗教信仰、社会关系网很强、官僚主义、政府文件流程多效率低。除了一般的中西方文化冲击,法国人和其他西方国家相比更加开放自由,非常尊重人的独立性。工作上相比英国人的古板严谨,法国人更多以结果为导向,过程比较随意;相当一部分法国人在不结婚的情况下组成家庭甚至养育小孩,没有存款的概念等等。
我:您曾经想过继续留在法国工作吗?
JIN:因为读商科的原因,学习期间一直也在企业工作,对于上下级观念的淡薄以及轻松的工作环境非常喜欢。也可能是因为性格原因,除了工作很难真正融入圈子。对于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稍一加班街上就商铺全部关门的状况觉得很无趣,当时经常回国出差的经历让我觉得国内机会更多,也更有激情。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外国人宁愿忍受雾霾也要来中国发展。
我:在台湾最近有一个很热门的议题,即「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当中支持服贸协议的人提到中国在当前经济飞扬,并拥有更多个人谋求更宽广的生涯发展机会,这是您所谓的「激情」?我可以设想其为一种追求自我实现的情感动力吗?我发现在台湾社会,现今有着一些找不到生活目标,缺乏追求自我实现的激情的年轻人,您有何建议呢?您如何保有追求自我实现的激情呢?
JIN:可以换一个方面来理解,所谓的激情,可以转化为尝试更多以求了解自我。当然,这类追求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对于我个人而言,所有未知都充满一定的吸引力,并且看起来简单的事情,真正做起来又很不同,觉得没有生活目标的人大多是空想主义者,试着真正自己实现一些小事情,体会完成的乐趣,可能会说明找寻目标。
我:您认为您这一代留学生,留学追求的是何种价值呢?
JIN:如今出国留学已经相当普遍,相对于追求海外文凭,开阔眼界其实更有价值。了解人生有很多选择和可能性对于年轻人来说是最宝贵的认知和启发。
我:开阔眼界后,回国工作有带给您什么观念上的转换吗?譬如某些出国之前习以为常的某些社会现况?有没有哪一部份特别让您有所感触呢?
JIN:我是没有在国内工作就出国的类型,所以在做选择前,无从比较两者工作上的差异,回国后也是在同一家外企工作,环境也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和本土竞争企业在业务上的交锋倒是体现了一些差异,比如对本地市场的敏感度和灵活度是外企难以企及的。对待工作的态度也很不同,法国人把工作和生活分的很明白,但是国内大多数人工作已经成了生活的主宰,出现很多本末倒置的情况,在人生的选择上,丢掉了初心,只想通过赚钱实现自我价值。
我:您认为上海的就业环境,对像您这样的留学生友善吗?
JIN:上海作为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对于留学生来讲,已经算是最合适的城市-外资企业多,机会相对也更多。虽然留学生已经不是新鲜的人群,但是拥有海外背景的求职者,外资企业更容易产生认同感,何况外资中高层几乎都被其本国人占领,有相关留学经历的学生也更好沟通。
我:就您自己的个人经验,外商对归国留学生、本国毕业生和外国员工,态度上有么不同吗?
JIN:站在企业的角度,现在经验比你的背景或者身份重要。这三类人群如果非要划分的话,也只有将留学生和本国毕业生放在一类,外国员工一类,因为福利和薪资还是有差距的。
我:能说说您自己碰到,不同国家外商的差异吗?
JIN:企业本就是由人组成,差异更多的体现在企业文化上,都带有本国文化的烙印。我毕竟在科技行业工作,无法概括所有企业的情况,在我看来相关行业里的欧洲企业特点多是求稳,对员工背景要求高,企业内部外籍多且年龄层偏高;美资更有包容性,市场战略更激进,员工年轻,工作环境更轻松自由。
我:您怎么看待「阅读」这件事?
JIN: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首要途径。毕业了更需要学习,在社会上没了教科书,更多的是通过主动阅读去实现自我提升,无论是专业方面还是自我。
我:可以请您推荐一本近期您读过,觉得值得推荐给他人的读物吗?并跟读者们分享您推荐此书的原因?
JIN:最近勤于找工作,看的书都是工作相关的。推荐一本畅销书《大数据时代》-肯尼斯。库克耶(着)。不仅是关于职业生活,能让你了解现在世界正在发生的大的变革,很可能改变人们对于生活,工作的思维方式。
我:您对未来有什么期许?
JIN:期许这个题目太大,这里更多是谈谈事业方面,希望能一直保持学习的状态,未来能在行业里独当一面。
我:大概在十年前,台湾有一股风潮,不少上班族都做着一个梦,梦想自己当老板,开一间属于自己的咖啡厅。这股风潮随着景气与实际经营咖啡厅的困难而渐渐退烧,但摆脱责任制与高时低薪的工作待遇,是现在年轻人普遍希望。您所谓「独当一面」是指成为一位公司的负责人,或者是不必然与头衔这样相连的概念?
JIN:我更倾向于对某个行业在资源和经验上足够支撑我独立运营一个项目甚至一家独立的公司。关于咖啡厅类似的梦想之所以会破灭,因为追求的不是咖啡本身而是那种喝咖啡不上班的生活。我身边因为热爱咖啡而同时做两份工作,成功拥有自己咖啡厅的同学,过得辛苦而满足。因为热爱去追求的事业不会因为困难就放弃的。
我:对于「竞争力」,您有什么想对台湾年轻人说的吗?
JIN:我其实也是社会新人,对于竞争力的理解,更多的是实实在在的学习获取经验,学历背景和简历上好听的企业名已经越来越不重要了。市场越开放,竞争越透明公开化。想要有竞争力还是需要聪明的去工作-边思考边做事,并且有明确的目标。
我:在什么情况下,您会考虑离开上海,去其他城市工作?或者回家乡?
JIN:如果离开可能是为了追求更安逸的生活,也可能是由于另一半的出现吧。
我:就您观察,现在上海兢兢业业的上班族们,都怎么在工作之余帮助自己放松,好维持工作的动力?
JIN:上海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为相对于偏远城市,业余生活更丰富,几乎全世界的资源来到中国,都选择在这座城市落脚。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式的活动,任君挑选。想要享受这些,就得更努力的赚钱呀。
我:谢谢您接受访谈,请问您有什么最后想跟读者们分享的?
JIN:每个人生来不同,希望能通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多多交流,加深自我了解,获得自己认同的价值实现和人生幸福。
2014/04/1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