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大象点影上有部纪录片很火,是导演郑琼的《出·路》。她在2009年到2015年期间跟踪拍摄了三个不同背景的孩子,从她们走出学校步入社会,最终寻找人生出口。
一个多小时我看完仍然意犹未尽。作为甘肃人,看到同为甘肃老乡的马百娟倍感亲切。她所在的会宁县,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就有所听闻,因为会宁一中每年高考后的大学录取率都很出色。
所以在影片中看到她的时候,我对她的求学抱有期望。她面临的家庭环境和少年生活,和我的高度相似,但好像又比我更严峻一些。
她08年的时候13岁,比我要小五岁。村里的小学只有五六个学生,教师也不多。(估计经济条件好一点的都到城市里的学校去读了。)课堂上跟着老师的粉笔板书和课本,没有多媒体的教学设备。课间休息也没有什么健身器材或者体育活动,只有一个弹跳不太好的皮球,和一帮同学一起抢着玩。可能因为马百娟上学晚或者留级的原因,一帮小孩子中马百娟的个头最大,抢球也最有优势。
放学回家后她要喂猪,要帮着家里人做饭,周末休息的时候也要和爸爸哥哥去地里牵着牛犁地。她的课余生活简单又枯燥。
没有看到她回家仍然学习的镜头,但看到她爸爸说,女孩子读书多也没用,迟早要结婚生娃,回归家庭。
整个影片中她也没有对着镜头说过话。几次和镜头独处的时候,她也只是腼腆地看看镜头,然后羞赧地低下头或背过脸去。
我们听她的声音,都是通过她读课文。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但读得很认真。一次上课时候老师读起课本中的一段话,大意是现在经济条件好了,我们有了宽敞的教室,绿草如茵的操场……可她们的教室明明还是很简陋的平房,课桌也看得出年久掉色,操场也只是外面的一块空地,黄土色的。
这里非常魔幻现实主义。虽然跟着老师读,可能她们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学校,也根本无法想象在这样的学校中学习是怎样的体验。
我的中学时代,就经历过这样的魔幻现实。课本上明明写着“网络进步,我们可以在网络上了得到更多的知识”,课本上的拓展部分也永远是查看相关课外书和资料,但当时的我可能只会开机,还是在电脑课上学的。平时根本接触不到电脑,也只是在高中后半段才开始偷偷去网吧申请个QQ号。
然而同期的北京姑娘,在辍学后开起了咖啡馆,自己画画装饰。
网友说:你唾手可得的现在,正是别人梦寐以求的未来。这句话非常贴切。
在中国的偏远地区,有着许许多多的马百娟。那里物质和教育资源都稀缺,上学、辍学、打工、成家,这样的日子一眼望得到头。
我从十八线农村来到上海上大学的时候,经历了太多震撼。不同出身、接触到的资源完全不一样。不公平随处可见。当时也一度非常偏激。
但十年后的我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出身无法决定,但我们可以决定对待它的态度。接受这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尝试做一些能改变的事情。
尤其是成为连岳的忠实读者后,刷新了我的三观。对于金钱、工作、情感等都有了新的认识。比起怨天尤人,不如比昨天的自己更进步一点。有的人就是这样一步步过上了想要的日子。
马百娟家在两年后搬到了宁夏中卫。她爸爸说这里种啥都出,能填饱肚子。同时他们也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马百娟辍学了。她爸爸反应过来导演是私人采访,拒绝了后续拍摄。
一年后,也就是马百娟16岁的时候,得知她嫁给了自己的表哥。
她还是没有逃脱命运。不知道她现在过得怎么样。希望她一切顺利。
这个片子中我最关注的就是她,看她,感觉在看年少时的我。她生活中的点滴,我都不同程度地有同感。
生活也充满了无奈,有些东西可以对抗,有些东西可能一般人都对抗不了。只能跟着它走。希望我能自知,能对抗一部分,早日过上想要的生活,成为想成为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