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出 · 路》(A Way Out)观后记
纪录片:《出 · 路》(A Way Out)
导演:郑琼
观影时间:2020-5-16 上午
![](https://img.haomeiwen.com/i18824077/7a86e7c3f5c70f83.jpeg)
你的出生,决定了你的本我
1、农村女孩:马百娟
来自甘肃省会宁县野鹊沟,12岁,一个心怀有梦的农村女孩。
在学校,上小学二年级,看出来启蒙教育基本没有;数学依然错误,学习能力不强;一个学校仅有5个学生,学习环境不佳;老师上课时,依照课本讲解内容,我注意到马百娟虽然看着课本,看着老师,眼睛里闪着兴奋的光,但是,她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老师书中的内容就好似一个美丽而遥远的肥皂泡,或者是一个梦里的世界,那么美好,那么遥远;在炕上在屋檐下,她大声地读者课文,课文中美丽的世界,是她的梦吧;在山顶上,她高兴地读着自己作文,那样具体的梦想,多么真实,多么有期望;她来到小卖店,买文具,背着书包,眼里有光,元气满满,看到这个镜头,我感觉心中充满动力,我真心期盼这个女孩有一个好的未来。
在家庭,她需要干很重的农活,爬下山梁,割取糜谷,再爬上高高的上梁,背回家去,喂猪;她早晨把硬硬的馍馍掰碎了泡水呼噜呼噜地吃下去;和父母一起在上岗上,犁地种地。一切农村女孩所需要的品质,吃苦耐劳,本分淳朴,在她的身上你都能看到。
2、小镇青年:徐佳
来自湖北咸宁,19岁,一个多次复读的高三男生。
在社会,高三教室,紧密相连的课桌,高高摞起的试卷和课本,徐佳坐在其中,听课做题,第一次经历高中的都知道,何况徐佳是要第三次复读,他说自己因为压力过大,手抖,冒汗,做不进去题,这个感受,真实地反映了高三学生的生活状态。
在家庭,父亲因意外去世,他和妈妈弟弟挤在出租屋里,生活艰难。
在他身上,挣扎,冲破束缚,咬牙坚持,都那么真切。
3、城市少女:袁晗寒
来自北京,17岁,一个才华横溢的高中女生。
在学校,她不适应高中的学校生活,不喜欢老师的说教,妈妈支持她从央美附中辍学。
在家庭,从小上最好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辍学后,她可以睡到自然醒,她最大的烦恼就是很无聊,不知道怎么打发时间。在北京南锣鼓巷花2万元开了一家酒吧,寒寒自己买涂料,自己绘画,自己装饰,看着她背着硕大的背包,在去往酒吧的路上,感叹年轻的女孩,满是对未来的探求。年轻的她,有个性,有想法,有才华,特立独行。
你的家庭,成就了你的底气
1、马百娟——贫困是这个家庭的底色。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幸福的家庭哥哥相似,不行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马百娟的家是中国无数贫苦农村中家庭的一个缩影。母亲智力有问题,父亲年纪很大,家庭贫困,在黄土地上苦苦求生,温饱成了这个家庭最大的奢望。在这种情况下,马百娟上学时穿的衣服老旧不合体,从款式到颜色,都不是一个女孩子的标配,但是,综合一下她家里其他人的穿着,也许这一身就是家里最好的衣服。她到小店里去买文具,手里拿着的是一元一角的毛票,边缘破损,褶皱遍及,看得出她的这些钱来之不易。她最大的梦,不过就是去北京上大学,给别人打工,每月赚1000元,给家里买面,买油,吃不饱,成了这个农村女孩子生活中最深的烙印。
对于自己的人生,她没有什么规划。小小年纪,走很远的山路去上学,小小的她在山路上就是一个模糊微小的黑点;上课时,机械地跟着老师学习;下课时,在校园里和其他几个孩子疯闹。搬到宁夏后,家里有了带玻璃的明亮宽敞的新家,可是马百娟的学习跟不上进度,影片中并没有表现家人对她学习上的关注。她的学业,更像是随波逐流的落叶,到底要走向何处,不需要听从落叶的意愿。对于孩子的人生,她的父亲观念陈旧,觉得女孩子一生的命运就是嫁人,读书是无用的。
贫困带给这个家庭的是:麻木,挣扎,因循守旧。
2、徐佳——坚韧是这个家庭的支柱
徐佳的父母,是新一代农民工的缩影。父亲认为,读书上大学应该是徐佳的最好选择,村里有一个孩子上了大学,是最荣耀的事情。父亲因意外去世前,遗愿就是希望儿子考上大学。两次高考失利的时候,给了徐佳很大的打击。面对这种境况,徐佳的母亲告诉他,再赌一次吧。一个 女村的女性,没有抱怨,没有唠叨,在儿子生命的关键点上,坚韧执着,纵使前方有诸多不确定,还有一搏的勇气。这位母亲,体型消瘦,面容苍老,双手更是布满了茧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劳作,摧折了她的青春,消磨了她的欢乐。肩负着这样的期望,徐佳第三次加入了高考大军。从他过马路时候,直视前方的眼神,紧握的双拳,有力的脚步,我仿佛看到了他的决心,他的义无反顾。
坚韧带给这个家庭的是:苦熬,期待,负重前行。
3、袁晗寒——包容是这个家庭的资本
如果自己有一个袁晗寒这样的女儿,真不知道能不能做到袁妈妈这样。影片中的袁妈妈出境次数不多,但是镜头下的她,美丽优雅,有气质。面对女儿的情况,袁妈妈的毅然决定退学,没有任何犹豫,给女儿拿钱开店,店铺没多久倒闭了,在雪地里和孩子疯闹,给女儿拍照……在这个家里,感觉不到束缚,感觉不到压抑,这样包容的家庭氛围,成就了袁晗寒的未来。
包容带给这个家庭的是:个性,尝试,无拘无束。
生活的悲剧,恰恰在于没有选择。
常常有人说,我有选择恐惧症。生活的悲剧,恰恰在于没有选择。
1、马百娟——嫁人成了她的出路。
15岁的她因为学习跟不上,家人决定让她辍学。在学校大门口,她的眼神中依然有期待,老师还想挽留这个学生,但是家里的态度坚决,她小学没有读完就回家了。镜头下坐在石桥栏杆上的她,体态臃肿,眼神木讷,在她的脸上,看不到对未来的期许,现在的她,一看到镜头,就别过脸去,很多时候,你看到的是侧面或者背影。镜头下的她,是孤单的,是迷茫的。未来能做些什么?她尝试着去独自来到陌生的城市打工,现实给她上了最真实的一课:未成年,不能被录取;没有文化,不能被录取。落寞的背影,写满了名叫现实的文字。回到农村家中,我们看到了她的朋友,在家里亮堂堂的屋檐下,三个女孩子,两个即将成为母亲,三个人一起说着家长里短。忽然想起了那个贫穷屋檐下,手拿书本,大声读书的小姑娘,那么阳光,那么健康。我忽然落泪,心痛于那个童年的死亡。
16的她,嫁给了表哥。这就是她的选择,她的出路。
2、徐佳——活成他人希望的样子成了他的出路。
徐佳的人生,想必是很多80后青年的人生吧。背负着家庭的期望,自己负重前行。熬过高三的无数苦日,苍天不负苦心人,他第三次高考成功考取了一个不错的学校。母亲戴着他去给父亲上坟,坟头上的哭诉,是徐妈妈生活重压下的无助与悲戚。我想,坚韧的徐妈妈在儿子面前从未落过泪,可是面对亡夫,心中诸多委屈无法掩藏,哭诉生活的不易,也告诉丈夫自己有个争气的儿子。大学的时候,尝试做业务员,大四招工作了,开始包装自己,西装皮鞋,终结了一个年轻人的学生时代,逼迫进入了成年人的世界。拿着苹果手机,调侃有钱了买更好的。找不到工作,躺在宿舍的那个徐佳,仿佛就是又回到了高三复读的那个时候,困顿,无助,迷茫,多少个无眠夜后的收拾收拾再前行。成功签约后的徐佳,脸色并没有开心。毕业工作2年后,2015年徐佳和相恋4年的女友决定结婚。婚礼后,站在巷子口的妈妈,似乎又苍老了许多,目光紧紧粘着远走的孩子,镜头没有给徐佳,我想,他会落泪的吧。
徐佳,读书,找工作,结婚。没有人问过他到底想要做什么,喜欢读书吗。他的人生,不属于他。家人希望读书,他去读;想要给女朋友一个交代,他结婚。到这时,他成了别人眼中的孩子,读书好,有出息,孝顺。我在心里默默盘算了一下,母亲、弟弟、妻子,未来还会有孩子,这些,都成了徐佳不得不背负的宿命。根在农村、枝干在城市的农村二代,枝干翠绿光鲜,根却沉重难行。看似平静的生活背后,有一个巨大的漩涡,生老病死,无不令人胆颤。
年轻的他,没有选择,活成他人希望的样子,成了他的出路。
3、袁晗寒——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成了她的出路。
袁晗寒17岁辍学,3年后她游历完欧洲各国,考上了心仪的艺术学校,2015年回国实习,在北京注册了她的艺术投资公司。这个女孩的生活,不用担心生活的温饱,没有高考的压力,活得恣意洒脱,我们理想中可能都想活成这样。但是,既没有家境,有没有才华,大多数人还是平庸的,活不成这个样子。看到她不想过安逸的生活,回到上海进入公司实习,化妆后的女孩,依然有着18岁的样子,漂亮洒脱,看着镜头下的她谈笑风生,自信快乐,感叹她母亲的伟大。
20出头的年轻人,有自己的公司,这有何尝不是一次人生尝试.
年轻的她,最有选择的余地,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成了她的出路。
【写在最后】
《史努比》里露西说,人能选择朋友但是没有办法选择亲人。
一个人,最不能选择的就是自己的家庭。
孩子的出路,藏在父母的格局和眼界中。
眼界决定出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