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这本书结缘于去年三月读书会,那时同时有几个小伙伴一起推荐这本书,而我喜欢这本书仅仅只是因为这本书的书名《次第花开》。次第花开,好美的四个字。从此这本书就在我的书单里躺着,直到现在。
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并不知道它是一本写佛教的书。听完本书后,我才惊觉自己原来对佛教有着这么大的误解。
原来我被电视剧里关于佛教出家、僧人的四大皆空给误导了;原来佛法已经被新闻里的那些贪污S人的和尚给玷污了。现代社会,想要了解真实的佛教思想,得去西藏,得去印度。去看看当地佛教思想对当地人的影响,看看当地人对佛教的虔诚。
听完这本书,我终于知道了,为什么美国的史蒂夫·乔布斯十几岁时不惜辍学也要远赴印度学佛。终于知道了,为什么日本的稻盛和夫要在他人生的最后1/3也就是60岁以后皈依佛门。终于知道了,为什么我国古代的袁了凡在他得到高僧指点后大彻大悟,过上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书中关于“朝拜、念经、放生、斋戒”这些,这里就不做赘述了。毕竟我不是佛教徒,我无法理解佛教徒对佛教的虔诚思想,不敢妄言。
下面就说说书中让我有所感悟的内容及启发吧。
“用佛教的术语说,即无我和无常。
无常并非佛陀的发明,他只是指出了一个显而易见,却总是被人忽视的事实。
时间刹那不停地流逝,冬去春来,花开花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这就是无常。
无常乃事物普遍具有的性质。”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忘了哪本书里写的,人生本就是一条曲线,有起也有落。世事无常才是人生该有的样子。
“欲知前世因今生果,便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便事。来生是否接着做人,
要看这一生的行为。来生若要得人天福报,今生必须远离十恶业行。”
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了凡四训》里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今生做的善事多了,福报是可以延绵到后代子孙的。
“我所理解的修行,不是去追求神秘的体验,或为获得某种超常的功能。修行是修养、仁爱、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等能给自己带来安乐的精神品质。也就是说,要关注其他生命的福祉,并且自觉调整自身行为,让众生感到安适快乐。
所以,修行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一是替众生着想,二是为此而采取转化内心的实际行动。”
所谓修行,并不是电视里的出家为僧,天天吃斋念佛就可以了,那演出来的太片面了。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内心。如何修正自己的内心,其实也就是《人生只有一件事》里概括的那一句“活好”。保持利他之心、谦虚之心、行善积德,此为修行。
“负面情绪的一个特点是,如果你不对治它,下次它再出现时,能量会更大。
如果你一直不加以对治,它就会慢慢挤走其他的情绪,使你的情感世界成为他的天下。不论你遇到什么情况,你都会习惯性地诉诸一两种负面情绪。”
能量是会不断循环的,正能量会给你带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能助你勇往直前。同样,负能量只会带来源源不断的负能量,会让你遇事都往不好的一面去思考。所以,想要获得积极反馈,那就让自己始终保持积极心态,拥有正向能量。
“物质生活是很容易让人厌倦的,欲望没有满足时不甘心,一旦满足马上生厌。如果没有精神层面的追求和信仰,生活很容易就陷入这种不甘心和厌倦的循环中心里,越来越浮躁空虚。真正的信仰能帮你排遣内心的负面情绪,使生活平衡喜乐。”
没有理想的人生是枯燥乏味的,即使为了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不断努力工作,得到了又怎样?稻盛和夫在《干法》一书里说的:要想拥有一个充实的人生,你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种则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
“由于我们想抓住想依靠的东西,本质上抓靠不住的,所以才会痛苦。
造成痛苦的并非无常,而是执着。逃避无常不仅是徒劳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接受无常,开始是一件痛苦的事,因为从久远以来,你一直习惯于逃避。
其实无常是一个面貌丑陋内心温柔的怪人,如果你不熟悉他,会害怕看见他的脸,一旦你了解他,就能与他愉快相处。”
世事无常,以平常心对待。生活顺遂,那就感恩命运的眷顾;生活不如意,积极面对就是了。
“生活就像我们手里抓着的沙,抓得越紧,流失得越快。在无常面前,以强化生活和自我为目的的修行变得支离破碎,收效甚微。
我们若能放松下来,不把生活中的每件事儿都看得至关重要,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修行上。
生活并不会因此变得更糟,相反,真正的转变会在这时出现,我们也会因为放松而第一次尝到自由的滋味。”
《人生只有一件事》里说的,活好自己,专注于当下,做好自己该做,该来的自然都会到来。没必要为了“得到”而死揪着不放,到头来只会得不偿失。
“人心是相通的,如果我们护持着心中的善愿,其他人必定能感觉到他的温暖,尽管他们也许会不承认或不表现出来。
当我们向他人表达善意时,如果不期待对方也同样做出善意的反应,我们就会更加轻松投入。
其实内心越来越宽阔、坚强、温柔,这便是我们能得到的最好回报,也是我们自己快乐的源泉。”
作家晚情经常说的一句话: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你对一个人是怎样的,其实他对你也就是怎样的。人心是有感应的,保持利他之心,好好善待每一个人,你将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
“就个人而言,没有宿世的福报,今生不可能值遇贤善的上师。而内心不清净,真佛现前也不会见其功德。
所谓观察上师,也是观察自心,我们到底是以什么样的心去拜师求法的?
是为了解脱,还是为了别的?是希望所有众生都今生得安乐,来世得解脱,还是只想自己早日脱离轮回的痛苦?
是想了解和证悟宇宙人生的真谛,还是想获得某种灵修体验,或者拥有某种新的身份?
若自心清净,佛陀即使以普通人形象示现,你也能认出他是佛。
若自心不清净,再好的上师,你也看不出他的好。”
这让我想起了作家晚情,佛度有缘人。因为三观一致,我们才会在各种渠道被晚情吸引而来,成为她的学员。而三观不合,对晚情的观点持否认态度的人,根本见不到她的好,甚至在网上说各种不好听的话。这不就是文中所说的“自心不清静,再好的上师,你也看不出他的好”么。
“上师的加持无所不在,生活中的一切际遇都是诸佛菩萨的加持。这意味着我们决心直面生活的实况,选择把顺境逆境都看做修行的途径。
但是,对有些人来说,上师的加持,也许恰恰意味着可以不直面生活的实况。
你希望有一种方法,有一个人能带你超越这琐碎而低俗的人生,进入一个全然不同的美妙境界。
世俗的事物不再让你感兴趣,这究竟是好是坏呢?
如果你仍然想要成为,想要得到,并且保有。不论目标是世俗的功名利禄、情感欲望,还是非世俗的名闻利养。
神通境界背后的行为模式都是一样的,你不过是徒用另一套东西来强化我执。”
放下执念,万般自在。寻找人生导师是为了让自己更优秀,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更圆满更丰富。努力学习,精进自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在不断精进的路上,导师无处不在,可以是父母亲人,可以是书籍媒体,也可以是某个人。如果没有一颗谦虚求学的心,只想一步登天,只不过是痴人说梦。
次第花开,花开见佛。让每一个修行之人,从最容易看到的表象入手,层层剥开佛学的真理,最终得成正见。
本书作者希阿荣博堪布
他是当今颇具影响力的心灵导师,曾影响十几万人的辨翻乌生命轨迹。
1963年生于德格,幼年即开始跟随家乡寺院的高僧大德修学佛法。二十一岁到世界最大的佛学院——喇荣五明佛学院,依止当今藏传佛教宁玛派最伟大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继续修学佛法。
二十四岁获得堪布学位。之后在五明佛学院传讲显密法要,同时协助法王如意宝管理佛学院各项事务,全力护持四众学员的闻思修行。
堪布对佛法的开示精妙而平实,由其开示、随笔结集出版了《寂静之道》《生命这出戏》《透过佛法看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