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说:“近来隔壁班的理科生都快哭了!他们每天都要做三张试卷,而且听课还听不懂。”
我说:“是哪科听不懂啊?”
“是物理,物理老师讲的课听不懂。他们全班放学后齐齐向我们诉苦。”
“那个物理老师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我诧异地问。
“他是华南理工毕业的,好在我们是文科生,不用他教。”女儿一副怕怕的样子。
“他能从华南理工毕业,自己掌握的知识一定是很好的,而且是个头脑凌厉的人。”我肯定地赞赏道。
“是啰,那些同学的家长也只是埋怨自己的孩子没好好听课,可怜的同学,他们有冤无处诉啊!”女儿感慨地说,“那个老师以前教的学生也是听不懂,后来学校就暂停了他的课,让他去做后勤主任,可是今年学校走了个物理老师,一时没人,又把他给用上了。”
作为过来人,我是懂的。我经历过学生时代,被好多老师教过,而且还当过老师,也教过好多的学生。有一个真实存在的现象,就是:并不是很会考试的人就很会教学生,并不是自己学的越快的人就越会教学生。
有的人学知识很灵敏,悟性极高,但是他却没有耐心把自己学会知识的过程一步一步铺开来展示。但是在教学上,这个学会知识的过程,却是最为重要的,万万不可忽略的,这是使学生听得懂的基础条件。
那些思维一步千里的人,你让他用乌龟的速度重现思维的过程,他是很痛苦的。就像一个高个子要将就一个矮个子,只能蹲下来和他一起走路一样难。
那位把课讲得学生听不懂的物理老师,他自己肯定对知识是了然于胸的,只是他没法用学生的角度去看这些知识,没法用学生学知识的速度去剖析知识。
作为一个老师,在知识上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可是只做到这样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要掌握教法,必须好好琢磨一下《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并且把这些教法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来。
关于这些道理,那些长期在一线教学工作的人是清楚的,特别是老校长,在用老师方面尤为有心得体会。在学校里,文凭最高的老师,教学效果并不一定就最好,教得好的老师,往往是那些能把握学生心理的、有实战经验的老师。
如果教育部门的高级领导,从来没有在教学一线工作过,在人事安排上又一味只看重文凭,单单用文凭作为评论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那就是教学工作的悲哀了。因为文凭只是其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而已,并不是全部。
那位讲课讲得学生集体听不懂的物理老师,如果到科学技术部门去做研究工作,凭他敏捷的理科思维说不定会有很大的成就。现在把他放在教学岗位,没有教学效果出来,会使他丧失信心,觉得自己能力差,也是浪费了一个大好人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