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马未都先生是著名的收藏家、鉴赏家,传说马未都的藏品价值连城,余生主要任务就是玩了。
马先生不是天生就有鉴赏眼光,他的财产也不是摔个跟头捡到了金元宝,从其他江湖大姥谈到马先生原始积累时欲言又止来看,马先生的成功之路肯定也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我对马先生的了解也和大家一样,仅限电视节目、网络上的公开资料,在此不赘述,免的耽误大家时间,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是从另一个侧面来解读。
前几天收拾书橱,翻出几大本合订的杂志,都是上世纪80年代出版;虽说上世纪80年代对我来说恍若昨日,但实际已过去将近半个世纪,一边感叹时光飞逝,一边随意翻看有些发黄的书页,里面文章的作者大部分都是在中国文坛能占地方的大咖;那时侯的杂志大咖集中并不意外,当时版面资源非常紧俏,不是像现在新媒体时代谁都可以露个脸,那时侯只有大咖才能有此殊荣。
但是,这里面有一篇小说《二月》,署名作者马未都引起了我的兴趣。
《雨花》1987年第三期 第五篇是马未都先生的作品这本杂志是江苏南京的文学月刊《雨花》,登载马先生作品的是1987年第三期;同期的第一篇作品作者是陆文夫,第二篇的作者是艾煊,都是中国文坛鼎鼎大名的,马先生的作品收录在第五篇。
小说的开篇就是一段细节描写:“一只干瘪的小甲虫挂在上面,蜘蛛不知躲到那里去了。”类似的细节描写后面还有:“磨盘正中的轴眼,愣让木头的轴磨得十分光滑”。等等,足见作者对物品细节的观察并作出分析判断的能力,是不是很符合电视上马先生一搭眼就能准确判断一件藏品来历的形象?
超强的细节观察能力 超强的细节观察能力作者除了物品细节观察、分析、判断以外,对这个偏僻的农村的风土人情描写的也很真实,初来时全村迎接的场面,把主角安排住在村中寡妇家里等,展现了远离闹市的小村庄质朴和情色。说明作者对大局有很强的把控力,按现在的话说:很hold住。
当然这些还都只是为了烘托主题所做的铺垫,文中大部篇幅用来描写对两任妻子的感情回忆,以及压抑在内心对晨嫂的暧昧,批判了以物质基础搭建的感情是多么的不靠谱,毫不掩饰对可以为之付出生命的真挚感情的渴望、追求和赞美。
从这篇小说可以看出作者(马未都先生)的三观与主旋律不矛盾,但又不完全一样。追求自我但以不妨碍别人为界限,努力探寻事物的本质,并乐在其中。
结合电视、网络上关于马先生的信息,我认为马先生当的起大家风范,至于他的物质生活我觉得钱财很怪,你越不以获取为目的,你就得到的越多,结论:马先生不差钱。
附注:《二月》小说梗概:小说主人公乔一鸣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有过两段婚姻。与第一任妻子的感情非常好,为了要留下两人的爱情结晶耽误了治疗而病逝。第二任妻子追求物质、放飞自我,做了不妻之事而分开,而且离婚时几乎把他掏空。为了写长篇小说,更是为了尽快走出第二段婚姻的阴影,乔一鸣来到老家---一个偏僻的山村,住在寡居的晨嫂家里。和晨嫂在一个屋檐下住了一年,就在原始冲动即将冲破理智闸门的时刻,乔一鸣选择离开。最末晨嫂内心独白:“才二月,风就不那么凉了,今年的春天怕是要来的早呢”,暗示人们有很大的遐想空间。
终究没有冲破那条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