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的车坏了,送到了修车铺。修车师傅忙活了一阵子,终于把车修好了。
“八十。”修车师傅说。
吴晓波摸了摸口袋,一毛钱也没有,怎么办呢?他想了一阵子,终于想起了一个人。这个人就在附近,是他的老师王启强。
他凭着记忆来到了王启强的门口,按响了王老师家的门铃。出来的正是王老师,吴晓波说:“王老师好,我今天路过这里,车坏了。修车费八十,身上没装钱,走不了。”
“没事儿,不就是八十块,你拿着。以后有事尽管说。”王老师说着从身上掏出了八十块钱,递给了吴晓波。
吴晓波连声道谢,辞别了王老师。吴晓波心想:还是老师好。他们为人师表,不管心里乐意不乐意,嘴上总不好拒绝。以后需要钱还是找老师!
大约过了一个月,王老师并没有找他要钱。他想:老师经常教育学生要助人为乐,看来老师不好意思找我要钱。他要因为八十块钱找我要,说明他当老师也太不够资格了。
又过了一个月,两个月,王老师依然没有找他要钱,他想,这个钱看来不用还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吴晓波去市里购物,相中了一件呢子大衣,可惜钱不够。他听李娜说徐建刚老师新买的房子就在附近,他就给李娜打电话,问徐建刚老师住哪儿。
他按照李娜指定的位置,来到了徐建刚老师所在的小区,找到了五号楼一单元302。他按响门铃,开门的是一个小姑娘。他说找徐老师,小姑娘把他让进屋里。
他不好意思说买衣服钱不够,说是给家里挖掘机买零件钱不够,差一百块钱,希望老师能借给一百块钱。
在徐建刚老师的印象中,这是个老实的孩子,就毫不犹豫地给了他一百块钱。他高兴地向老师道谢,说再来市里时,一定把钱还上。
吴晓波故伎重演,来市里好几次,根本没有想到过还钱。徐建刚老师想,他迟早会还的。
前不久,吴晓波路过张家集,想起了张小丽老师。他想:我不如去张老师家里看看,能不能再借几十块钱。反正不借白不借,借了不用还。吴晓波的逻辑是,借老师的钱不能多,多了,老师说钱不够,不借。或者借了你不还,老师会惦记,说不定会找自己要。所以,他借钱都是一百以下。
他凭记忆来到张小丽老师家。张小丽老师正在院子里洗衣服,看到吴晓波很吃惊,问他有啥事。
吴晓波说:“我妈有病,去镇医院检查,药费不够,差五十块钱。老师,你能帮帮忙吗?”面对女老师,他还是心肠软了点,女的毕竟心细,爱计较,所以他不敢说的多。
张小丽老师笑着说:“没事儿,我就去拿。”
张老师把五十块钱递给他,他连连道谢,说下次来时,一定把钱还上。
“没事儿,不就是五十块钱,不用挂在心上。”张老师笑着说。
他告别了张老师,心想:还是女教师善解人意。
半年过去了,张小丽老师连吴晓波的影子都没有看见。张老师心想:你就是顾不上还钱,也该说一声呀,怎么没有下文呢?
一天,张小丽和徐建刚聊天,说起了自己教过的学生,不由得扯到了吴晓波。张小丽老师说:“半年前,他说给母亲看病钱不够,借了我五十块钱,后来钱不还,人也没了。”
徐建刚老师说:“他也借你了?去年他借我一百,说给挖掘机买零件,一年过去了,还没还。”
旁边的一位老师笑着说:“我记得王启强老师也说过这样的事。”
张小丽对徐建刚说:“看来,我们遇到骗子了。你知道他在哪儿吗?我去找他。”
徐建刚说:“算了吧,当老师的,几十块钱,好意思吗?”
张小丽老师不服,她说:“我去他家找他要。”
张小丽通过询问其他学生,知道了吴晓波的家庭地址。张小丽来到吴晓波家,只有他妻子在。张小丽说明来意,希望他的妻子还钱。
吴晓波的妻子不屑地说:“我从没有听他说过借钱的事,况且五十块钱,当老师的也好意思要!你们是怎样教育学生的?”
张小丽没有要到钱,还被人奚落了一顿。
张小丽老师想:学生需要钱,我该不该帮助?学生借钱不还,我该不该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