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是特殊情境下为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通过造成威慑或伤害逼迫对方服从施暴者的要求。它很直接,往往也能更快地让对方做出自己满意的行为。比如父母想让孩子多看有意义的书,一对父母通过言传身教,慢慢培养起孩子的习惯,花时一年;另一对父母通过责骂,责罚,强迫孩子捧起书本,耗时五分钟。但这两种方式哪个能够真正实现让孩子成长的意图?答案不言而喻。因此,在日常生活里,我们要将重心放在如何实现非暴力沟通上来,不能依靠暴力这样必有损失的途径。
怎么实现有效的非暴力沟通?
1观察+感受
也就是代入他人扮演的角色中,去寻找,体会他人产生情绪的原因以及需求。这一步其实有点难,因为在面对他人的情绪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系统1的直观反映,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因此我们需要尽可能抛开一切个人偏见和情绪,用全然客观,看客的角度去观察。
怎么观察?有一次同学A托我帮她买瘦肉汤河粉,我临时有事,又转托了同学B,我是这么跟她说的“帮同学A买份瘦肉汤河粉”。结果却令人啼笑皆非,她买成了“瘦肉汤和(米)粉”,为什么?因为比之河粉,同学B更常吃的是米粉,所以想当然地把“瘦肉汤河粉”听成了“瘦肉汤和粉”,也因此忽略了很重要的一个信息是,同学A平日最爱河粉,几乎不吃米粉。
所以我们需要结合对方的性格兴趣,观察对方的小细节比如手势,面部表情,措词和音调等或直接提问,复述理解等来搞清楚对方所用的词汇是否和你了解的是同一意义,搞清楚对方真正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当我们观察到真相,就能够正确感受并理解对方的情绪,当然这个时候,也需要正确清晰地向对方传达自己的感受。什么算是正确清晰?笼统模糊地说“你让我很难过”肯定是不行的,让“我”难过的点在哪里?“你”应该怎么做才不会让“我”难过?当我们明确指出了感受,就会明确意识到这样的感受到底是对对方的超纲要求,还是真的是对方错了。
2 寻找最优解
事情并不总如表面或者预期那样发生,当我们挖掘出对方的真实需求时,当事情不顺遂时,我们都得调整自己的关注点去寻找当下的最合适回应,从而不被负面情绪牵着鼻子走。比如父母希望你放假了多回家看看,可你却想借助假日多去外面走走,这个时候,当你明白父母这样的请求是因为他们在家无聊,想要有你陪时,解决办法就不局限于牺牲自己的意愿去迎合父母了,转移他们的精神寄托,帮助他们寻找“乐子”才能两全其美。再比如,我有个有着蜜汁时间观念的朋友,永远不会应时赴约,一开始我总无法理解她为何总迟到,是不是因为对我不够尊重,后来,我学会了如何将无价值的等待转化为有意义的思考等,这样,她不需要匆忙赶来承受我的怒火,我也不必焦躁干等。
3 感知需要
和谐的关系必建立在互利平等的基础上,一味地帮扶别人,或一味地被别人帮扶都会给被帮扶者产生心理落差,从而在相处中被落差牵制。我们要让彼此都感受到这段关系的愉快,那就要在在被需要的同时让对方也感到他们也被我们需要。比如在答应对方请求的时候也提出一个能够轻易完成的小请求。
4 请求的门道
如果你不想尽早结束话题,那提的问必须是开放式的问题,但提请求却恰恰相反,越具体越详细越好。首先我们不清楚对方的时间和精力,详细具体的请求能够让对方更加明晰是否有时间和能力去完成;其次,如果连我们都不清楚请求背后的真实要求,一旦接收方和自己的心里预设出现偏差,就很容易付出和满意度不对等的情况;最后,这也能反作用于提出请求的一方,让我们意识到这样的请求是不是真的合情合理,是不是非得提出这样的请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