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焘与汨罗

作者: 无芒 | 来源:发表于2018-11-30 15:31 被阅读38次

            在所有关于郭嵩焘的介绍中,基本上都是这么写的:

            “郭嵩焘(1818年—1891年)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乳名龄儿,学名先杞,后改名嵩焘。字伯琛,号筠仙、云仙、筠轩,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湖南湘阴人。”

            汨罗和湘阴对于郭嵩焘故居归属地有一些争论,其实没有太多必要,汨罗本来属于湘阴,1966年才从湘阴划出来。而湘阴这个名字,是从南北朝时期开始叫的,湘水之南,谓之湘阴。从县治来看,南朝宋县治设琴棋望(今湘阴芦苇场鲇鱼洲),南朝梁县治设黄花城(今湘阴鹤龙湖黄花岭),隋朝属岳阳县,县治先设长乐(今汨罗长乐镇),后迁至古代罗子国都城古罗城(今汨罗河市镇马头槽),唐代湘阴县治迁城江城(今汨罗川山坪常公村),五代迁白茅城(今汨罗川山坪石桥村),南宋建炎四年开始,湘阴县治迁瓦碎潭(今湘阴县城文星镇)。可见,今天的湘阴,和1966年以前的湘阴是两码事。

    图片来自网络

            郭嵩焘别号玉池山农,玉池老人。玉池山是汨罗境内最高的山,相传晋太尉陶侃之孙陶澹和陶澹的侄儿陶桓为避举,由长沙徙此隐居,凿有炼丹池,后世称为玉池,因以名山。抗日战争后期,王震、王首道领导建立的湘阴县人民革命临时政府驻地就在玉池山的白鹤庙(今汨罗市玉池乡政府驻地)。

            太平天国作乱时期,郭嵩焘携家人在玉池山梓木洞住过,还在此力劝左宗棠出山开创一番事业。不过可惜,左宗棠后来一直看郭嵩焘不顺眼,始终排挤、攻讦、讽刺他,这位亲家加老乡加好友对他的凌辱、伤害是他终身不可理喻、不可谅解的心疾。他负独醒之累,受遍谤之痛,不合时宜,不容乡里,悲愤”一生怀抱几曾开”,更有“饱看世事成今局,不道岁华犹往时”的无力感。“玉池老人”就是这一时期的别号,他想起了归隐玉池山的陶澹,产生了“不如归去”之意。还在诗里写道:“欲就青山论出处,懒随春草校输赢。炎天送远听鸣鸟,乔木森森急友声。”

            郭嵩焘去世后,葬在他生前亲自选定的墓地——汨罗市沙溪镇划江村(今神鼎山镇),墓园立有“皇清诰授光禄大夫兵部侍郎湘阴郭公墓表”墓碑,两旁有雕琢精良的花岗石像群——石人、石马、石羊和龙凤浮雕,尚有哀荣。大跃进时期,郭墓被炸开“取宝”,结果里面没有宝贝,只有棺木和枯骨,棺木被用来做了划江学校大门,墓庐砖石被拆了做学校围墙,枯骨也被抛在坟前数日。幸亏有一个叫缪冬生的村民,他家曾经是郭家的佃户,听父亲说受过郭家的恩惠,他收拣了郭公遗骨装入陶罐,偷偷埋在自己父母的坟边。40年后,政府号召修复郭嵩焘墓,缪冬生老人才带人取出遗骸,归葬郭墓。”流传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郭嵩焘在《戏书小像》中写自己,“戏书”成了预言。

    图片来自网络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外交公使,郭嵩焘出使英国时写了一本日记《使西纪程》,少量印发给当朝官员阅读后,遭遇众人口诛笔伐,朝廷将其书毁版,禁其流传。直至作者去世,此书一直未曾公开发行。2016年12月,汨罗收藏家彭彪在广州意外发现存世《使西纪程》,采用名贵的开化纸印刷,2万多字,全书仅45.2克。自此,《使西纪程》回到郭嵩焘的故乡,这极可能是此书孤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郭嵩焘与汨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fnc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