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做剑,快意恩仇。
引言:总有人对汉奸宽容温柔,对英雄苛刻冷血。我们怎么了?
(一)将军之死
1940年2月23日,白山黑水之间,断粮五天的杨靖宇忍受着严寒和饥饿,同时重感冒和双脚的严重冻伤时刻不停地折磨着这位大英雄,最后的两名警卫员在下山买粮的途中牺牲了, 仅剩下一只驳壳枪和两只科尔特手枪,230发子弹。
日军在《东边道治安素正工作》的内部档案中记载着最后的对话。
“若是君能归顺,岸谷厅长必会热切相迎。现在这个地方,要逃脱是不可能的了,何必急着去死呢?考虑一下归顺可好?”
将军嗤之以鼻:“我将抵抗到底,无需多言,开枪吧。”
一场一对多的枪战开始了,20分钟之后,一枚子弹穿透了将军的胸部,将军牺牲了,倒在了白色的雪中,白雪被将军的鲜血染红,天地寂寥。
日本人困惑了,围困了这么多天,将军究竟是吃了什么呢?
医生解剖了将军的遗体,胃里没有粮食,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
(二)死因:汉奸,又是汉奸!
将军是被日军打死的吗?不完全是,最后围困打死将军的其实是日伪军,也就是日本人指挥的汉奸队伍,某种程度上讲,将军是死在了同胞的手下。
将军的死还有别的原因吗?当然有,将军是被叛变的战友出卖才蒙难的。
出卖将军的一共四个人。
第一个是张奚若,原本是东北抗联的战士,后来叛变日寇,在追缴杨靖宇将军的战斗中,就是他亲手打死的将军。在庆功宴上,张奚若炫耀地说:“就在杨靖宇抬起腿要跑的当口,我一个点射,齐刷刷地都给他点在这儿上了(指胸口)……”。旁人骂他:“不得好死!”
立了“大功”的张奚若去日本旅游了一圈,他似乎受不了良心的谴责,或者是想逃避同胞的谩骂和报复,开始编造将军自刎而死的谎言。杨靖宇将军的头颅,也是被张奚若用闸刀亲手砍下的,血的真相怎能被掩盖?
70年代,日伪资料《阵中日志》流出,人们才终于知道杀死将军的凶手究竟是谁,但有人以“过了诉讼期和证据不足”没有追究责任,可恨汉奸张奚若,只是蹲了两年小号,晚年却得善终。
另外三人分别是程斌、赵廷喜和张秀峰,日本人能迅速在深山老林中找到杨靖宇,主要是靠着这三个人的通风报信,程斌是抗联师长,杨靖宇的左膀右臂,张秀峰是杨靖宇的警卫排长,赵廷喜是那个最后高密的农民。除了程斌、赵廷喜被枪毙之后,其他二人都善终。
(三)选择英雄还是选择汉奸?
我们总有一些人,要求对汉奸理客中,即理性、客观、中立。
他们说,汉奸也值得同情。
他们说,其实这些叛徒,都是趋利避害的普通人而已。
我想说:狗屁!选择英雄还是选择汉奸,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不容故弄玄虚,不容“人性论”混淆视听。难不成把汉奸统统原谅了,和英雄一样立碑立传祭奠?
我们这个民族总是犯毛病,对待英雄,百般挑剔,对待汉奸,无限温柔。比如,一位缉毒民警牺牲了,有人会说民警是职务所在,逼不得已,并非道德高尚。弹尽粮绝的战士投降做了汉奸,供出了战友的位置,有人却愿意给汉奸找理由,都快饿死了,做了汉奸是人之常情,值得原谅。这就是狗屎逻辑。
鲁迅说过:“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汉奸就是汉奸,任何时候都应该唾弃之,都应该杀之灭之。
英雄就是英雄,任何时候都应该宣传他们的事迹,英雄的缺点不应该被无限放大。
杨靖宇将军牺牲了,我们今天缅怀先烈。但出卖将军的汉奸并没有被清算,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问题。
这是个大问题。我们要选择英雄,不能选择汉奸!
笑倭奴痴妄,徒施伎俩;
丈夫矢志,为复国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