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深度和广度这件事情,在许多老师的课程中都听到过不同的诠释。在各种不同的诠释中,如果能够仔细分析其中的要义,会发现其中的逻辑几乎是相通的。
首先是保持好奇心,也可以说,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了好奇心,做什么事情的动力就会很快的消失。其次是对所做的事情产生兴趣,尤其是读书这样需要有耐心的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不是从内心深处产生喜欢,是很难让一个人耐着性子把一些大部头的书读下来的。
最重要的一点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建立思考框架,通过建立思考框架可以有一个自己的思考逻辑。思考逻辑是需要慢慢练习的,等到熟练的掌握了一套思考逻辑,然后才可以知道如何在读书和学习的过程中突破和升级这个思考框架。
事实上,读书是一种与那些创作者进行思想碰撞的具体行为,很多时候的新思想都是这样的具体行为中出现的。现实之中遇到的很多事情,那些创作者也在他们的生活中遇到过,他们的作品为常常是对那些遇到的事情产生的思考,以及一些具体的解决办法和建议。
某个角度来看,一个阅读者若是没有自己的思考系统为基础,很有可能会被一些作者的思想带着走。这样的话,有可能会在读书的过程中进入到一些盲区而不自知,那些盲区会让身处其中的人感觉到迷茫。
之所以会这样,因为有一些作品中的思想和解决办法是相反的,比如说经济学中的市场有效假说与市场无效假说。这两个理论同时得到了诺贝尔奖,有谁来给定义一下,什么时候该使用市场有效理论策略,什么时候来使用市场无效理论策略。答案是否定的,需要使用理论的人自己去判断和决策。
另一个角度来看,学习任何一个老师教的课程都会有比较难的时候,虽然难,但是却能够培养我们的思考方式。那些老师以过来人的经历回过头来领着我们走进那些好书的世界,不仅减少了挑书和选书的麻烦,还能够顺着老师的思考捋清一些模糊的概念。
正如很多老师讲的那样,很多时候的麻烦都是概念上的不清晰,一个概念在经年累月的变迁中,其中的意思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仍然还用以前的概念去联系书中的内容,大概率上会出问题的。
某种程度上来看,由于一些人的思想缺乏吸收新的知识而容易出现固化,对某些问题是无视的,这样的无视也常常会对当下的一些事情产生错误的认识。进一步的来看,世界上的知识都是通过文字传递出来的,一些知识的有效性也是有时间的。所以,对于任何人来说,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读书,并且能够培养出来一个在读书中思考的习惯是一件对终身有益的事情。
某种意义上来看,读书的深度与广度是一种个人修道的结果,这种修道的方式会让一个人在书山无路勤为径中找到自己的攀登路径。反过来看,不管是读书的深度和广度,只要能够深入地读进书的世界,就有可能从中发现一些人生智慧,那些人生智慧,也将会是帮助人们在现实生活度过人生困局的好助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