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重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77-79页,结合《梅兰芳学艺》和《惊弓之鸟》,谈谈你对语文课堂“重习惯”的思考和做法。
于永正老师在五重教学之“重习惯”中重点谈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学习习惯,另一个是运用语言的习惯。
王瑜老师这次选择的两个课例一个是第一学段二年级的课例(《梅兰芳学艺》),一个是第二学段三年级的课例(《惊弓之鸟》),“重习惯”都起到了很重要的地位。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 “习”是什么意思?就是练习和实践。“学”就要“习”,只有“习”才能“惯”。于老师强调“感悟”、“积累”和“迁移”,而不主张烦琐的分析。从“重习惯”的角度学习于老师的两个课例有了不同的感受。结合我的课堂实践分享几点心得:
一、不动笔墨不读书
在《梅兰芳学艺》一课中,有一个片段让我印象最深:当于老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时发现有一个小朋友做了不少记号,称赞这个好习惯后又指导其他同学继续边读书边动笔点、画、批、注,以此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动笔习惯。
从于老师的课例和阅读于老师的专著中,处处都能看出于老师对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不仅在语文课堂上。
我现在所执教的是二年级,课堂上也在不断地引导着学生进行简单的批注,特别学习于老师这些激励性的话语。同时将这种读书动笔的好习惯延伸到了课外,我们在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时候,鼓励学生完成阅读记录卡,刚开始实施的时候比较艰难,但是经过反复调整策略,大部分学生能够坚持完成,并且有很多学生在这种好习惯的影响下,把看图写话的内容完成得精彩绝伦。我分享几张通过钉钉群批阅作业时的学生的阅读记录卡和看图写话的内容。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是受益终身的,激发兴趣是关键,在学生读写结合的初期多鼓励,多指导。
二、关注语用习惯
于老师在《惊弓之鸟》一课中关于“悲惨”一词的解读,在课中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识记。在课堂的最后于老师指导学生用“悲惨”造句,简单的造句环节在于老师的指导下,从课文中描述声音的作用,拓展到不同句子中的不同意思。在真实的语境中学生的体会更深刻了。
结合到我的课堂,指导学生在真实的语文活动和情境中进行语言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用语言的习惯。为学生的核心素养打好基础。例如在《狐假虎威》一课中,课文中描写老虎和狐狸的词语精彩绝伦,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这两组词语时,学习于老师培养学生语用习惯的方法,先是自读自悟,交流感受;接着再读课文,为词语分类;最后表演朗读,深刻理解词语意思。虽是网课,但是隔着屏幕学生栩栩如生地表演,对这两组描写狐狸和老虎的词语理解得更深入了。
这样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语文的实践中拥有语言,在语文的实践中去熟练地运用语言,最后形成运用语言的习惯。
三、影响即习惯
于老师在“重习惯”的论述中谈到老师的影响对学生的习惯养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在与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深有感触。不仅读书学习习惯如此,研究的姿态更是如此。
结合新课标研读课例不难发现,在学段要求中我们来看几处表述:
第一学段: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第二学段: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第三学段: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我想分享的是三个关键词:愿望、习惯和能力。
上面谈到于老师的这两个课例分别是第二学段(二年级)和第三学段(三年级),“重习惯”在这里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一线老师,研读课标、学情,在低学段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有了这些做铺垫逐渐形成习惯,既而达成能力的提升,三个关键词相互依存,螺旋上升,值得我们仔细品读。
小学阶段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自动化读写能力,尤其是自动化阅读能力。这也在向我们发出明确的信号,良好的阅读和学习习惯非常关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