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现在的影视剧市场和璀璨到烂的文化产业,有些话真是不吐不快。
先说近期大热的《锦绣未央》,虽然是根据抄袭作品改编的,但好歹编剧改的时候也算带了点脑子,加入了年代渗透,毫无违和地修订了原本腹黑女的人设。令人不解的是,好多原著党跳出来大喊:还我很辣的李未央!呵呵了,你们到底想看什么?
再说开播没几集的《孤芳不自赏》。没看过原著,怀着对当年童大哥的怀念,我也关注了下《孤芳》的预告和幕后。开播的几集,感觉眼前一亮,但没多久又开始男女主的无原则相爱相杀,晕。也算是良心制作,钱大把大把的花出去了,可是,剧情到了,格局那?
难道除了满屏的勾心斗角,复仇互害,无脑作死,编剧你没别的模板可寻了吗?
前几天看到17年新番国漫的预告,更是无语。技术好了,画面炫了,故事尺度也越来越宽了。脑洞离谱都不算什么,台词居然可以带脏字零碎了,晋江的耽美小说也成吸眼球的卖点了。剧本也好,小说也罢,作者你们究竟想表达什么?
很少收畅销书,最近收来的都是《解忧杂货店》、《岛上书店》之类。看完心里感慨,就像前几年收的《时间旅行者的妻子》一般感触,国人的创作着力点,较国际友人,南辕北辙。
本土之外的文学探索从未止步,他们跳脱的思维始终在为思想的灵魂服务。先不论手法,单纯凑热闹地看看故事,也可以让人在很久以后领悟到其中不同层次的意味。这样的书登上畅销榜单无可厚非。而本土的畅销榜单那?除了鸡汤、养生、华丽套路文,还有多少能入眼的?
文化产业输出者的良心都去哪了?
大概都隐没在疯狂买单的消费者视觉死角里了。
《秦时明月》不管内容深浅,理论是否准确,好歹展现了百家文明;《魁拔》不管是否模仿,庞大的故事脉络和清晰的叙事手法,加上个性化的台词,认真程度一目了然;《镇魂街》不管个别情节是否生硬拖沓胡搅蛮缠,但故事结构的大胆突破是前所未有的惊喜。国漫,真的只有这样,才算在路上。
但良心之路并不好走。《大圣归来》的情怀,是七年的寂寞攒出来的。《大鱼海棠》的轰动,是十二年的坚持才有的结果。别急着说他们故事讲得如何不到位,编剧大咖们都说了:好本子要留着拍大制作,谁给你们拍动画啊!

李安当年抵押了自己的房子,才有了《卧虎藏龙》。没有刘德华的扶持基金,恐怕我们到现在也不会知道《疯狂的石头》。导演和编剧也是人,得先挣钱养活自己,不然谁会抽着烟窝在十平米的小黑屋里写熊出没。
说到底,是市场的问题。好东西观众不买账也等不了,速食垃圾的价格却不断飙升,换了谁在这一行里,都会选择迎合市场,让自己先活下去。
还是那个问题,各位看客,关键在于你们想看什么?看《长城》的小怪物打翻染料盒?还是《小时代》排排站,芳龄外公参加最好朋友的婚礼?
恐怕,只有观众不再迷信大制作,观影标准定在导演和编剧的水准,不再为粉丝经济买单的那一天,这个文化市场才会回到正确的价值轨道上来。
通篇的废话,无非是期许这样的一天能快点到来,不要让无脑创作者的钱包鼓得太满,都忘了文化使者最起码的职业底线。

网友评论